在今天的话题之前,让我们跟着幸福领读人徐秋秋先来做个小测试。
假设你跟伴侣决定出门游玩,没想到一路上都在下雨,行程不大顺利。
你的第一反应是:
唉,我居然忘记先查看今天的天气了。
(问伴侣)既然你提议了要出门,就不知道先看下天气吗?
下雨了!要不我们改看电影吧?
以上三个回答分别代表关系中三种不同的角色: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全民幸福社《亲密关系》
我们遇见情况的第一反应,就暴露我们习惯扮演的角色。而当我们陷入角色扮演里,如同陷在情绪泥沼里,无法客观地正视亲密关系里真正的问题。
徐秋秋老师会问,你和伴侣分别扮演的角色是什么?为何我们经常为小事争吵?
为何亲密关系中,许多问题吵了半天还是没有结果?
如何跳脱角色限制,以客观的视角检视亲密关系,让彼此理性对待问题?
在心理学读书平台全民幸福社的拆书学课栏目中,幸福领读人徐秋秋老师在《亲密关系》第七讲:改写亲密关系剧本,解读亲密关系中的互动盲区,建立有效沟通,让情感重获自由。
徐秋秋老师问道:感情里,你所担任的角色是什么?
观察你的或周围人的亲密关系互动模式,就会发现每一对伴侣都会遵守一套制定的“互动剧本”。
如果一方倾向扮演受害者的角色,那另一方就担任迫害者的角色。
比如一方说:“哎呀,是我没注意、没做好。”(受害者)
另一方就会接过话茬:“唉,你说你还能做好什么?”(迫害者)
如同相声里捧哏和逗哏的一样,一搭一唱,形成一场两人的对手戏。
问题是,这样的互动不旦解决不了双方的矛盾,还会让冲突升级,对亲密关系造成伤害。
那么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各自有什么特色呢?
受害者的控告:
受害者就是遇到麻烦、危险时感到恐惧、自卑自怜,承受委屈并且归结为因自己的错误造成的结果。
在亲密关系中,心理学研究发现有那么一群性格的人,他们生性敏感多疑、容易多愁善感;他们很会察言观色,总是以能够取悦别人而感到快乐。
如果他们身边的朋友、亲人因不明原因失落、难过,他们便会习惯性往自身找原因,觉得是自己哪里没做好导致对方遭遇问题或麻烦。全民幸福社徐秋秋老师说,这就是受害者思维。
迫害者的推诿:
迫害者则是在受害者的基础上加工的。因为出现受害者思维,内在感到委屈、压抑、恐惧,处于被人压制、犯下错误、成为替罪羊等心理创伤。
身处受害者的位置时,因为害怕再次受伤,出于自身情感保护的应激反应就是:抱怨别人的错误、愤怒的指责他人、推卸责任等多种情绪化的保护模式,这种保护模式就是迫害者。
迫害者站在制高点上,以指责、攻击的方式惩罚别人,借以逃避痛苦或问题。
拯救者的包容:
拯救者在觉察到冲突发生时,会设法做出一些行为,想让双方从愤怒、失望的情绪泥沼中拉回现实,企图以理智的态度来面对问题。有时在亲密关系中,会是由第三人担任这个角色。
拯救者的角色可以理解受害者的委屈、迫害者的愤怒,会以更积极的方式想引导双方走出痛苦。
不过,第三方拯救者的出现也会让受害者更加软弱无能,放纵迫害者肆意妄为。
有趣的是,人们往往也很沉浸在角色里,虽然我们都有倾向担任的角色,可实际上这三个角色是在同一个人的身上轮流展现的。
全民幸福社徐秋秋老师说,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这三个角色,随着双方冲突形势轮流上场。
一位倾向担任受害者的人内心会有一套以受害者为中心的剧本,在遇到问题时就会调动内在的剧本信念:“我又被伴侣指责了”、“他总是留一堆烂摊子给我处理”等等,形成典型的受害者反应,接着就会挑起一场互相指责、互相委屈的戏码上演。
如同内心故事的囚牢一般,我们忍不住在冲突里再次重蹈覆辙,周而复始的消耗下去。
改写亲密关系剧本
回想一下你和伴侣的冲突模式,你们对彼此说过的话,双方的火气是如何不断累积起来的。
或许你已觉察到你们正在重复的沟通模式,那么该如何打破这样彼此消耗的局面呢?
答案是只要你愿意,你就能改写亲密关系的剧本。
全民幸福社邀请您收看本期《亲密关系》第七讲:改写亲密关系剧本,跟着秋秋导师进行自我剖析,破解脑中的故事牢笼,翻转亲密关系的结局。
来全民幸福社这个专业的心理学读书平台,免费领取21天听书会员,做幸福领读人,跟随徐秋秋导师,读书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