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去哪治的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作者:老范
小时候,母亲学过一段时间气功,听母亲讲,气功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可以治病。自从母亲练习气功之后,她说她自己的身体非常好,感觉比以前更有精气神了,并且对气功治病也非常痴迷。
母亲有一位朋友,腿上有创伤,去医院看过后,一直不好,于是就找母亲帮助治疗,母亲说这个是病毒感染造成的,要用气功把病毒逼出来,于是母亲用她的右手,在创伤的上面,类似于隔空取物的方法,抓取病毒,然后把病毒扔到地上,母亲告诉患者,这是用气功帮助你把病毒排出来,等抓完之后,就会好了,10分钟之后,说:现在病毒已经取出了,让她回去好好休息。
过了几天之后,创伤自动愈合,完好如初。这位患者特别感谢母亲,说这种气功实在是太好了。按照科学和现代医学,这种方法是不可能治疗疾病的,是什么原因治好了患者的病呢?我相信可能有很多原因,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安慰剂效应。
一、认识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是指医学上对于某种疾病并无实质药理或医学作用的药物或者治疗手段,一般由葡萄糖、淀粉、维生素等组成,以及医疗环境、语言、手势、手术操作用来欺骗受试者,但是接受安慰剂治疗的患者常常显示症状的缓解或出现实质性的病情改善。这种效应就称为安慰剂效应。安慰剂效应没有量效关系,个体差异也较大。所有药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安慰剂效应。
例如:我一位朋友的爸爸因为失眠,每天都需要一粒安眠药协助睡眠,家里人劝说,不要一直吃安眠药,这样对身体不好,但是老爸就是不听劝,说不吃安眠药睡不着,后来家人把他的安眠药换成了钙片,结果老爸一样睡得好。这就是安慰剂效应在作祟。
安慰剂最早进入现代医学始于美国HenryBeecher医生。Beecher是一个二战战地麻醉医生,在攻占意大利南部海滩战斗中,镇痛剂很快用完。当伤兵嚎叫着要镇痛剂时,万般无奈的护士告诉他现在给他注射的是强力镇痛剂,但实际注射的是盐水。让Beecher震惊的是,注射盐水后,伤兵居然真的停止了哀嚎,疼痛止住了。
Beecher医生战后回美国哈佛,开始了一系列新的药物疗效实验。并于在JAMA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论文《ThePowerfulPlacebo》,描述了超过数十个常规药物的效果其实来自于安慰剂的效应。他第一次指出吃药这个动作本身就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只有强于安慰剂的药物才能认定为有效药物。
二、安慰剂效应的产生原因
为什么会产生安慰剂效应,目前还是一个未解之谜,但随着神经医学的发展为解释安慰剂效应带来了一丝曙光。安慰剂效应引发大脑自身分泌一系列内源镇痛物质,如内啡肽、强啡肽和脑啡肽等。年德国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假针灸”的针,证明了针灸的安慰剂效应——假针灸(不按穴位扎针)和真针灸(按针灸穴位扎针)的镇痛作用相较,结果没有任何区别。研究显示,针刺导致了人体的内啡肽分泌而镇痛,内啡肽的分泌会受到安慰剂的影响。如果在针灸的同时用化学药物阻断患者大脑内的内啡肽的分泌,就可以部分阻断安慰剂效应。
美国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分校的副教授安娜·克洛卡曾经做过以下实验:给一组帕金森病人每天服用真正的药物治疗,科学人员每天都可以观察到药物对大脑区域的刺激,在第五天的时候,偷偷地将药物换成安慰剂,而让人惊奇的是,病人们仍然感受到了药效。安慰剂激发了大脑中真正药物所作用的相同区域。神经元活跃得好像服用了真正的药物一样。
克洛卡发现,大脑能学着将吃药这一行为和舒缓的感觉联系起来,然后当真药被替换成了安慰剂时,大脑仍能产生相同的化学物质。这就好像巴弗洛夫的狗学会了将铃声和食物联系起来,在听到了铃声之后,就会开始流口水,而我们的大脑,则是学会将吃药的行为和舒缓联系起来,于是在我们吃药的时候,大脑就会产生各种化学物质,来让我们觉得好一些。
就像止痛药能激发脑内鸦片系统,所以服用一枚我们认为是止痛药的药片,就能激发这个系统来缓解疼痛。
安娜·克洛卡表示,像这样的许多结果都表明,“安慰剂效应其实是一种神经生物学效应”。
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的托尔·瓦格认为:安慰剂效应是进化的产物,是为了适应环境而进化出的一种自愈能力。因为在狩猎时代,没有发达的医疗条件,当我们受伤的时候,而且又面临生命危险,此时大脑会分泌内啡肽等化学物质,让我们感觉不到痛,完成逃命过程。
只有进化出自愈功能的动物才能够生存下去。当我们身体不适的时候,通过外界(例如草药、巫术、宗教等)触发大脑的化学反应,大脑下达指令完成身体的自愈功能。当然自愈不能治疗所有的疾病,因为有些疾病超越了人类自愈能力,需要借助于外部治疗才能康复。
三、安慰剂效应的影响因素
1、人的因素:患者的期望
第一、病人的信念或期望是安慰剂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安慰剂效应与患者的年龄、职业、性别、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个性特征和对治疗期望的强烈程度等有密切的关系。通常具有情感依赖、自信心不足、好从众、暗示性强、敏感、情绪化的人比较容易受到安慰剂效应的影响,这类患者被称为“安慰剂反应者”。所以感性的人更容易受到安慰剂效应的影响。
例如:农村的大爷大妈,知识水平一般,对科学知识缺乏认知,对事物的识别力和判断力相对较弱,往往特别容易受到安慰剂效应的影响,所以农村里面才会有很多人相信算命、气功、偏方、巫术以及神奇疗法。给很多骗子生存的空间,而拥有专业知识的科学家不太容易上当受骗。
第二医护人员的信念对安慰剂效应也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医生对治疗的信心,以及精心护理,都会影响到患者的心理,从而产生安慰剂效应。所以,一些所谓的“大师”都喜欢说断言,比如权健的老总束昱辉说,“没有自己调理不好的癌症”,给患者吃定心丸,让患者百分之百的相信,从而影响患者心理,提升安慰剂效果。
期望效应会引导病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报告病情得到改善,导致安慰剂效应的出现。专家质疑“大部份病人有礼貌地倾向为迎合实验人员而报告病情得到改善,即使他们并不感到改善。”例如腰疼的病人,在接受过按摩治疗之后,会感觉到病情得到改善。主观的偏见亦可能使病人潜意识相信病情因为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