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测试简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诗词鉴赏题许 [复制链接]

1#

年高考全国一卷的诗词鉴赏是一首题画诗——《题许道宁画》。

这首诗总体难度不大,但诗歌的颔联和尾联在理解有些障碍,因此出题者就在这两点上设置了试题。学生在这道试题中,单靠自己平时掌握的小技巧是不能做对试题的,必须要深入理解诗歌才行。

因此,我们在复习备考中有必要在内容理解和诗歌类型方面进行系统梳理。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什么是题画诗,题画诗常写的内容有哪些?写作的惯用技法有哪些?

本文就和你一起鉴赏这道高考题,并探究这一类诗的写作内容及技巧,希望能对大家的阅读和鉴赏有些帮助。

题画诗举例

一、第一道选择题

前面我们说过,近几年的高考诗词鉴赏试题对纯技巧的考查逐渐淡化,更喜欢对诗词内容进行考查。

那么内容需要如何了解?一方面是自己平时的积累,另一方面就是利用第一道选择题的有效信息,帮助自己理解诗歌。因此利用好选择题的相关信息,对做好诗词鉴赏题很有必要。

我们先看第一项,第一个分句没有问题,说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并且在写景的同时抒情。写了许道宁所画之景,有广阔无边的水,有苍茫无尽的山,还有众多的树木、缥缈的云等等。

另外有抒情没有?当然有。诗歌是最擅长写景和抒情的,根据我们平时的教学,或从学生角度看,平时老师讲课都会说诗歌是最擅长写景和抒情的,甚至很多诗歌写景是为了抒情。

那么这首诗呢?抒的是什么情呢?主要是感叹画技、心领神会、无限唏嘘之情。

诗人看到许道宁的绘画,感受其中长江的万里波涛,和连绵不绝的山,顿时发出“这是哪里的景象”的深深疑问,并继而引发作者对现实广阔与画作尺幅有限,却能在画作中展现无限意境的疑问和感叹。这不是抒情是什么?当然这一点没有问题。

另外题中说这首诗没有刻意雕琢,当然也没有问题。作者只用简单的语言,“满眼”、“苍然”、“众木”、“孤云”等,都只是简单描摹,但平中见奇,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一个选项正确。

第二项是对诗歌首联的鉴赏。

首联写的是画作给诗人的宏观感受,从诗人的语言中可以透露,山水确实是诗歌的主要元素。诗人说,满眼都是长江之水,那弥望苍茫的高山是什么地方的呢?诗人只挑出两种事物来做宏观的描写,可以看出山水应该占据了画面的绝大多数篇幅。

至于下面的诗句中所提到的很多的树木应该是在山上,孤云则用一个孤字表明它不能是主要的事物。此项正确。

第三项说诗人是通过一扇窗子来远距离欣赏许道宁的画的,这未免牵强。

我们来看诗歌,诗人所说的以前自己所见的长江之万里波涛,如今竟然在一窗之间得以显现,足见画作意境之开阔,这两句话的写作目的是表现画家许道宁的技艺高超。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理解这两句话呢?在考试当中,学生最容易跟着选项的思维走,但是,我们必须把握诗歌的写作目的。

我们先看选项的理解。选项假定诗人把画作贴在了走廊的某一处,而自己欣赏这幅画时是在内室或者其他地方,自己还得透过一扇窗来远距离欣赏这幅画。这显然不合逻辑,也没有这个必要。试想,从全诗来看,诗人是对这幅作品赞赏有加的,他为又为什么要透过窗户来观察这幅画呢?这样理解对表现画作高超并没有用处。

而另一种理解则是很合理的。即我们平时看到的万里江山和碧波荡漾,如今都浓缩在这一“窗”之间了。这窗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而虚指更恰当一些。因为“万里意”和“一窗间”形成对比,以此来表现画家的技艺高超。

与自然山水的意境广阔相对应的是眼前的尺幅之小,而一窗间就正是为了表现“小”服务的。因此,不必在意这窗是不是真的有,那样诗歌就不美了。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要把宋代曾公亮的著名作品《宿甘露寺僧舍》中“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这两句诗画成画作,是很难画出来的,不画窗就没有波浪直扑而来的气势,画了又没有想象空间,因此诗画的结合很有可能做到一种彼此之间的互补,我们也应该注重意境多一些,而不能把每一句诗都还原成具体的情境。

第四项考察对诗句情感的把握。

选项说这一联蕴含了诗人以及其他欣赏者的感受,这当然没有问题。这两句中只要有一句包含了这种感受,这项就算对了,“孤云”这一意象的描写就含有这样的情感。“孤云”的孤字就是情感,这很有可能是诗人看了画作的主观感受加入到景物当中。

而“含晚”则是对美的进一步想象,什么叫含晚?我们请看其他诗句,比如“万壑有声含晚籁”,这里你可以想象到自然界的虫鸣、蛙叫等,而“水荇渐青含晚意”则可以想象四周的色调渐暗、无比宁静等等。

可以想象,这些诗歌中的“含晚”和本诗是类似的,而画作是不会画出那么多的事物的,以中国画的特色,一定是意境为先,而在这里,诗歌和画就形成了彼此关照的关系。此项正确。

二、第二道主观题

第二个问题分两个小问题。

第一个小问题是尾联的含义,这个问题实质上就是在问内容。颔联说的是画中的树木和孤云等景物,那么尾联中所说的此中就应该指的是画中,画中有佳句是指画中描绘的景象至美,蕴含无限的诗意,即使诗人吟咏尽所有诗句,也还是不能把眼前之境描绘出来。诗句里的“断”意为“尽”,吟断也就是吟尽。

尾联的整体意思就可以整理为画中蕴含着诗意,诗人简直无法用语言表达其中的境界。陶渊明的诗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描写的是一种忘我的境界,在境界上自然高于此句,但从表面意思上讲,是包含“用语言、用诗句无法表达意境高妙”的意思的。

第二个小问题问的是诗人对画作的评价。

其实这道题已经暗示答案了,如果知道题画诗的基本常识,在平时有这方面的积累,是很容易做对的。

前面已经有了对尾联的基本理解,下面的问题就不难了。诗人的题画诗是题在画旁的,是与画作相映成趣的,其间就少不了对画作的评价。诗人的评价就是意境深远,令人玩味不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