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的社交网络,被各种与ChatGPT交流的聊天记录刷了屏。从随便聊聊天,到帮忙干点“正事儿”,比如写篇报道,写篇策划以及写段代码,ChatGPT通通都能完成。虽然在完成质量上尚且称不上卓越或优秀,但是ChatGPT的整体素质已经让不少人觉得“惊艳”。ChatGPT发布短短5天就已突破百万用户,说了那么多年的AI,终于在C端用户那里怒刷存在感。
爆红的ChatGPT来自人工智能公司OpenAI,埃隆·马斯克也是其投资人
从AI绘画到ChatGPT,近一段时间的大致感觉是“AI年年火,今年特别火”。类似的趋势似乎也延续到了移动应用市场,各种AI“冠名”的游戏、APP也跟着热闹起来。如果说国内,主要是AIGC的图片生成,日本市场,则更加多样化。
日本的免费榜上,陆续有几款打着AI旗号的新产品“冒头”,它们来自“脑洞大开”的日本开发者,涉及游戏、社交等多个赛道。
《AI:ArtImpostor》:当AI绘画遇见“谁是卧底”
《AI:ArtImpostor》来自日本开发商Pocketpair,据称这是世界上第一款引入了AI绘画玩法的派对游戏。这款游戏于今年11月4日同时上线Steam和移动端,目前在移动端以邀请制的形式开放,并且是购买了Steam版本的玩家才能获得邀请码(售价日元,约合27块人民币)。虽然不是免费开放,目前的购买方式对于非Steam玩家的手游用户而言也不够“友好”,但《AI:ArtImpostor》依旧凭借着AI绘画+谁是卧底新奇的玩法组合吸引了不少玩家的目光,上线次日即闯入日本iOS游戏免费总榜第52名。
《AI:ArtImpostor》宣传海报
图片来源:Steam
《AI:ArtImpostor》的核心玩法来源于多数玩家早已非常熟悉的“谁是卧底”。单局游戏由任意3-8个玩家开启,以8人制游戏为例,游戏中将包含7名普通玩家和1位卧底。游戏开局,由全部8名玩家共同决定本局的主题(如水果、蔬菜、食物等),然后系统告知7位普通玩家本局游戏的关键词(如主题为水果,本局关键词可能为苹果、香蕉等)。随后,所有玩家需要将根据手头线索,利用AI绘画以文本生成图片的方式依次生成图片,这一环节共计进行两轮,每轮每位玩家生成一张图片。为了让AI绘画的成品尽可能符合玩家的预期,游戏中AI会根据玩家的提示生成6张图片供玩家选择。最终大家对照众人提交的图片来推测谁是不知道关键词的“假冒艺术家”。
《AI:ArtImpostor》游戏截图
图片来源:Steam
当然卧底也不是完全被动,即使普通玩家投票选出了真正的卧底,但若卧底能猜出本局的关键词也可实现“逆风翻盘”。因此,卧底作图的关键在于“浑水摸鱼”,而一般玩家在作图过程中则更需要思考“自证身份”和不暴露关键词之间的平衡。《AI:ArtImpostor》的创新之处在于,将过往“谁是卧底”中通过语言交流辨别卧底的玩法改为了“以画识人”,AI绘画的加入让玩家多了新鲜感,也带来更多不可控的因素(下文还会提及)。
游戏中,提供了14种AI绘画的画风供玩家选择
而《AI:ArtImpostor》的合理性在于,它将2个自带流量的元素结合在了一起。一方面,类似包含“抓内鬼”机制的游戏在游戏直播界一直热度不小,像是《AmongUs》、《SuperSus》等,《AI:ArtImpostor》相当于保留了上述游戏“抓内鬼”的精髓,但游戏的复杂度却大大降低了,因此可以辐射到更大基数的玩家,而游戏的多人机制,更可以添一把火;另一方面,近来AI绘画的热度不减,把AI绘画+谁是卧底的玩法组合几乎是自带流量的。
已经能看到部分VTuber和中国港台游戏主播在直播玩《AI:ArtImposter》
从玩法设计的层面来看,《AI:ArtImpostor》似乎“很难不火”,笔者透过第三方数据网站并未查询到这款游戏的投放数据,但其依旧实现了次日冲榜,已经能说明一些问题。但实际上,从这款游戏目前的发行策略推测,研发商一端应该是相对谨慎的,并不希望因为短期热度将一个不够成熟的作品推到玩家面前,消耗用户口碑。游戏上线至今,在各大平台上也已收获了不少反馈,游戏前期的问题集中在了稳定性不够,AI作图不成功导致闪退;生成敏感图片概率过高导致无法正常游玩等。
游戏上线初期,服务器过载导致生成敏感图片的概率过高
图片来源:研发商Pocketpair推特
目前《AI:ArtImpostor》还处在快速更新的阶段,研发商Pocketpair预计游戏的测试改良将持续一年左右的时间,届时游戏将提供更为稳定的游戏体验和更丰富的游戏模式、AI绘画风格。
而在游戏领域之外,在日本市场的社交赛道也出现了一些有趣的AI产品。
「Chararu」:你的AI朋友也有了“朋友圈”
「Chararu」是一款由小冰公司(前微软人工智能团队,于年从微软拆分)日本子公司rinnaInc.打造的AI聊天机器人。整体而言,「Chararu」与大家相对熟悉的「Replika」属于同一类产品,即它们都属于养成系的AI聊天机器人,在初始状态下的AI聊天机器人近似等于“一张白纸”,鼓励用户在与AI互动过程中养成属于自己的AI伙伴。
不过,养成始终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在前期如何让用户愿意留下来这个问题上,两款产品呈现出了不一样的思考方向。
「Replika」有一个相当经典的“反刍机制”,即今天与AI聊天机器人交流的内容,或许会在不久之后的某一天又被它“不经意”地提及,自然地穿插到交流中,从而赢得用户的信任和好感。而在「Chararu」中,比起不断唤起共同记忆来加深与用户的情感基础,其更强调AIGC(AI生成内容)。
「Chararu」中相当有趣的一个设计是为AI聊天机器人开辟了“朋友圈”,用户不仅可以观察自己的AI聊天机器人发的动态,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