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答案:D。
解析:A项,伺候cì;B项,独处chǔ;C项,玉砌qì。
2.答案:B。
解析:A项,“屏嶂”应为“屏障”;C项,“慑”应为“摄”;D项,“激跃”应为“激越”。
3.答案:C。
解析:“耳提面命”形容恳切的教导,这里修饰“传统形象”不恰当。
4.答案:A。
解析:B项,一面对两面,可在“不断”前加“能否”一词;C项,语序不当,应将“不仅”“而且”后面的内容对换位置;D项,中途易辙,将“在”调至句首。
5.答案:B。
解析:第一空,根据前文“无论大事小事”和后句“做小事也认真”语境推测,应选②,“大小”对应;第二空,根据前句语境,意在说明“做不成大事”,故选③;第三空时总结前文,强调“要有所作为”,故选①合适。
6.答案:A。
解析:A项运用的是对比手法。B项,将“人才”比作“千里马”;C项,将“半世无归”的人生经历比作“转蓬”;D项,将“鬓发”比作“银丝”。
7.答案:C。
解析:“编伍”句中指“民间”,非指“*队”。
8.答案:A。
解析:例句中“侣”是意动用法,A项“师”是“以……为师”;B、C、D三项加点字,为“使动用法”。
9.答案:A。
解析:B项,“览者”指阅读《指南录后序》这本书的人;C项,“急”指“急事,情况紧急”,而非“急切”;D项,“异”是“感到奇特”。
10.答案:C。
解析:“豪迈之情”说法不恰当,整首诗表现的是漂泊、凄凉之感。
11.答案:C。
解析:“垂”文中指的是“天边”。关于这个“垂”,不同版本教材的解释有所出入,苏教版解释为“天边”,人教版解释为“悬挂”;而作为考试,以教材为准,这届考生使用苏教版教材,故按教材解释,不算错。
12.答案:D。
解析:例句中“以”为介词“凭借”,D项与之相同;A项,“以”相当于“而”;B项,“以”介词“因为”;C项,“以”连词,连接谓语和状语,不译。
13.答案:B。
解析:“展现绝对自由的理想境界”说法不妥。
14.答案:D。
解析:“不掺入作者主观情感”说法不恰当,此处描写看似冷静,实则包含着强烈主观情感。
15.答案:D。
解析:A项表述不够完整,原文是“社会表情是一个社会群体甚至整个社会的集体情绪的外显形式”“社会表情一旦形成,就会相对稳定,成为一种社会群体甚至整个社会共同的情感氛围”;B项,“呈现出由低到高的发展态势”以偏概全,“社会表情”在不同的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不全是由低到高过程;C项,张冠李戴,根据原文是“轻度社会焦虑的长期存在”有激发社会强大的上行动能。
16.答案:B。
解析:“就会逐渐演化成社会安逸”说法太绝对,原文是“可能演化为一个新的社会表情——社会安逸”。
17.(1)春与秋其代序(2)而致千里(3)烽火扬州路(4)恨相见得迟
18.(1)惊惶不安,生怕祥林嫂的死与自己的答话有关。
(2)对格斯拉的工匠品质赞美、崇敬;为格斯拉的命运惋惜、感伤。
19.①交代主人公悲剧性结局。②表现对话人物的心理。③反映特定的社会背景。④深化作品主题。
20.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祖国很远很远,
从高山到海洋,
从草原到雨林,
从大漠孤烟到小桥流水。
祖国很近很近,
在书声琅琅的教室里,
在文明礼让的斑马线前,
在笑意荡漾的每一张脸庞上。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学子,你对此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这则材料来自《钱江晚报》,作者为杭二中白马湖学校班 郭桉妤,写她心目中的“家和国”。小诗的前两节为:
家很小很小,
三四口人,
几十平米,
一张餐桌,
几把椅子,
共赏一个圆月。
家很大很大,
五十六个民族,
上下五千年,
纵横九万里,
一天四季,
广阔无比。
材料作文,首先要解读材料,理解材料所表达的意思,猜测命题意图。两节材料话题是“远近”文体。第一节主要说“远”“很远”,但“从大漠孤烟到小桥流水”实则已是“由远而近”了;第二节主要说“近”,“教室”“斑马线前”“脸盘上”等都是近在眼前。材料既给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又给了具体的、相对狭小的、近在咫尺的空间;但不管是大空间还是小空间,都与“祖国”相连。材料所给的情境很生活化,贴近考生的体验,考生通过学习、生活所见所感,对这些情境都可以切实体会到,因此,便于想象、联想和写作。
第一节主要是说“祖国”的大环境、远景,即江山美景、;第二节主要说“祖国”的小环境、近景,即每天与学习、生活相关的环境。考生可写的内容、角度多,比如可以联系0年以来的“抗疫”,写远近、大小角度的内容;联系历史,写远近、大小角度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可纯粹思辨,也可夹叙夹议。“祖国”安宁、和平的环境、奋斗不息的精神以及与每个人的学习、生活之间的关系,都可以写。材料暗含着让考生思考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认识大家与小家、集体与个体的关系,这种关系之中包含着“远近”关系。考生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要“联系自身”,写作“自己的思考”,可以论述,也可以写故事。
立意角度可有:
1.祖国的远与近;
2.大家与小家;
3.国家与个人(集体);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