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12月模块诊断语文试题考查时间:分钟满分:分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二十年后[美]欧·亨利瑟瑟的寒风夹杂着雨意,一位巡警在马路上威风凛凛地走着。他边走边一家家打量,还不时转过头,用警惕的目光向平静的通衢大道两头远望,那甩警棍的动作多姿多彩,再加上体格魁梧,却不带傲气,俨然一个太平天下的卫士形象。走过一个路段的正中时,警察突然放慢了脚步。一家幽暗的五金店的门口,有个男子斜靠门站着,嘴里叼了根烟,并没点着。看到警察走过来,他抢先说话了。“没事,警官,我在等一个朋友,”他镇定自若地说,“二十年前约好现在相见。你听了觉得奇怪,是吗?你要是不放心呢,我可以把事情说给你听听。二十年前,这家店是一家餐馆,叫大乔·布雷迪餐馆。”“餐馆早五年就没有了。”警察说。站在门道里的那个人划着一根火柴点燃雪茄。火柴光一亮。只见这人长着个方下巴,脸色发白,目光倒炯炯有神,右边眉毛附近留着个小白伤疤。领带扣针歪别着,上面镶着颗大钻石。那人说:“二十年前的今晚,我跟吉米·韦尔斯在这儿的餐厅吃饭。我们俩都是在纽约长大的,多年来亲如兄弟。那时我十八,吉米二十。第二天我要去西部闯荡。在吉米看来天下似乎只有一个纽约。那天晚上我们约定,二十年后,都将在此地、此日、此时再次会面。”“这事倒挺新鲜。时隔二十年才又见上一面,未免太久了点。分手以后你知道你朋友的消息?”警察问。那人答道:“说起来我们也有过一段书信往来,但过了一两年便断了联系。但我相信,只要吉米还活着,他肯定会来赴约的。”等朋友的人掏出一块漂亮的表,表盖上镶着小宝石。“十点还差三分钟,”他说,“我们在这餐馆分手的时间是十点整。”“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你猜对了!吉米要是比得上我一半就好了。他是个大好人,只是有点死板。我发财可也不容易,非多长几个心眼不可。在纽约,人总是墨守成规,人要开窍得到西部去。”警察甩着警棍,又开步了。“我得走了!希望你的朋友真能来。到时候没来你就走吗?”“不会。”那人说,“我至少多等他半个小时。只要他还活着,他肯定会来。再见,警官。”“再见,先生。”警察说完,又继续巡逻,边走边一家家打量。这时,天下起了濛濛细雨,风也越刮越紧。五金店门口的那个人抽着烟还在等。他等了约莫二十分钟后,一位高个子大步流星穿过马路径直朝他走来。这人穿着长外套,衣领翻上来盖住了耳朵。“鲍勃,真是你吗?”来者不敢相信地问道。“吉米·韦尔斯,你来了呀!”站在门边的人高声叫了起来。“哎呀呀!”刚来的人也高声叫,一把抓起对方的两只手,“果然是鲍勃。我只知道只要你还活着,一定会上这儿来。唉,二十年,可真不算短呀!鲍勃,老饭馆拆了,要是如今还在,我们可以到里面再吃上一顿。在西部混得怎么样,老弟?”“好极了!一切如愿以偿。你变多了,吉米。奇怪,你怎么又高了两三寸呢?”“是呀,二十岁以后我又长个儿了。”“在纽约过得不错吧,吉米?”“还过得去。我在市里的一个部门谋了个位置。走,鲍勃,我领你到一个熟悉的地方,咱们叙叙旧。”两个人手挽手沿马路走着。从西部归来的那个志得意满,讲起这些年的作为。另一个把头缩在大衣领里,津津有味地听。十字路口有家药房,仍灯火辉煌。到了灯光下,两人同时转身瞪大眼看着对方的脸。从西部来的那个突然站住了,松开手臂。“你不是吉米·韦尔斯,”他惊叫起来,“二十年的时间的确长,但再长的时间也不会把鹰钩鼻变成个扁鼻。”“二十年足可以把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鲍勃,你已被捕十分钟了。芝加哥警方猜到你会到这个城市来,打了电报说想与你谈谈。放老实点,知道吗?老实才聪明。有人叫我带张条子给你,看完了我们再去局里。你到那儿窗户下看,是巡警韦尔斯写的。”从西部来的人打开交给他的小纸条。刚看的时候他的手还正常,但到看完时却抖得厉害。条子上只写了几句话:鲍勃:我准时到了约定地点。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原来是芝加哥通缉的罪犯。我不便自己动手,便找了位便衣代劳。吉米(节选自《欧·亨利短篇小说选》,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小说通过叙写鲍勃与吉米的二十年之约,主要颂扬了友情的可贵,友情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境遇的变化而消失。B.小说两处关于风雨的环境描写“瑟瑟的寒风夹杂着雨意”和“天下起了濛濛细雨,风也越刮越紧”,既渲染了氛围,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C.小说用了较大篇幅叙述鲍勃向警察讲述二十年之约的故事,过于冗长,使整篇小说前重后轻,详略不当,这是小说的瑕疵。D.鲍勃领带扣针镶着大钻石,表盖上镶着小宝石,可以看出他在西部发达了,也可以体现他想向朋友炫耀的心理。2.吉米不动声色就抓捕了二十年前的好友鲍勃,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源于小说伏笔的成功设置。请在文中找出至少三处伏笔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小说情节内容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1.D2.①第一处伏笔是开头。警士吉米在巡街时“用警惕的目光向平静的通衢大道两头远望”,为后文他发现鲍勃是通缉罪犯后的机警表现埋下伏笔;②第二处伏笔是对鲍勃的外貌描写,这是为了呼应后文吉米在字条中提到“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原来是芝加哥通缉的罪犯”;③第三次伏笔是吉米在和鲍勃的谈话中问道:“到时候没来你就走吗?”其实吉米是确定鲍勃不会走掉,为后文便衣警察逮捕鲍勃埋下伏笔。3.①鲍勃值得同情。鲍勃作为被警方通缉的在逃犯,不忘20年前的一个约定,重情守信;他读吉米留给他的便条时微微颤抖,人性善良;当时美国西部法制混乱,鲍勃的罪行可能没有多么严重。②鲍勃罪有应得。鲍勃是警方通缉的罪犯,必须接受法律制裁;对于吉米来说,鲍勃具有双重身份,即朋友和通缉犯。法不容情,鲍勃被捕是理所当然的。③吉米忠于职守。作为朋友,他如期赴约,发现竟然是通缉犯,不忍心逮捕自己朋友;作为警察,又不能徇情枉法,让便衣警察代他逮捕鲍勃,履行了自己应尽的责任。④吉米背叛了友谊,因为他抓捕了朋友。吉米如期赴约,却没有与朋友相认,冷酷无情;鲍勃因为被他认出而被捕的;没有以朋友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