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部白癜风的治疗 http://m.39.net/pf/a_4812651.html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窗棂(líng)筵席(yàn)稍逊(xùn)鸠占鹊巢(què)
B.教诲(huì)鲜妍(yān)飘逸(yì)自吹自擂(léi)
C.嘹亮(liáo)歧路(qí)恪守(kè)矫揉造作(jiǎo)
D.恣睢(suī)栈桥(zhàn)掺杂(cān)彬彬有礼(bīn)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聒噪煞白无缘无故根深地固
B.褴褛阔绰郑重其事言不及义
C.拮据萧索断章取意持之以恒
D.惘然桑梓歇斯底理富丽堂皇
3.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坐落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国家森林公园——十万大山,蔚然成风。
B.面对五花八门的培训机构,家长们只能望其项背,难应理性判断和选择。
C.《诗词大会》竞答过程扣人心弦,主持人风趣幽默,选手对答如流,嘉宾妙语连珠。
D.毕业典礼那天,男女同学打扮得花枝招展,意气风发,灵动的青春在校园里尽情飞扬。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随着《经典咏流传》等文化节目的热播,激发了大家学习古曲诗词的热情。
B.近日,余名泉城义工在文化广场开展了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
C.为了避免青山绿水不被破坏,我们倡导少用一次性餐具。
D.陈薇执着奉献的精神和品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是情感的抒发,写诗可以直抒胸臆,也可以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抒写情志。
B.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品《故乡》选自小说集《呐喊》。
C.“记”,古代的一种文体,可写景、叙事、议论,其目的多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
D.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6.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去国怀乡国:国家B.春和景明景:日光
C.长烟一空一:全D.微斯人微:如果没有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渔人甚异之
B.则有心旷神怡,宠辰偕忘入则无法家拂士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属予作文以记之
D.感极而悲者矣先天下之忧而忧
8.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景物一暗一明,触发了“迁客骚人”一悲一喜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
B.“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
C.选文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乐以忘忧的思想感情。
D.选文写景状物词句整齐,辞采华美,音韵和谐。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殿上虎
安世仪状魁硕,音吐如钟。初除谏官,未拜命,入白①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②。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③,以身任责,脱有触忤④,祸且立至。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母曰:“不然,吾闻谏官为天子诤臣,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当捐身以报国恩。正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所之。”于是受命。在职累岁,正色立朝,扶持公道。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辞。旁侍者远观,蓄缩悚汗⑤,目之曰“殿上虎”,一时无不敬慑。
(注释)①白:禀告。②在言路:指当谏官。③明目张胆:主持公道,敢作敢为。④触忤:触怒(皇帝)。⑤蓄缩悚汗:缩着头颈,吓出冷汗。
9.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画一处)。
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
11.你认为刘安世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段简要谈谈。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
苏轼
麻叶层层檾①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②。
垂白③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④软⑤饥肠。问言豆叶几时*。
(注释)这首词作于苏轼任徐州知州时。①檾(qǐng):同“苘”,俗称青麻可制麻袋或绳子。②络丝娘:本为虫名,此处代指缫丝的妇女。③垂白:鬓发将白的老人。④捋青:从未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麨(chǎo):用麦子制成的干粮;⑤软:吃饱。
12.词的上片写了①____和②____的农事活动,下片“问言豆叶几时*”一句表达了词人③______的情感。
13.这首词富有农村生活气息,作者是如何表现的?请任选一个角度简要分析。
五、句子默写
14.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
(1)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___________________,无家问死生。(杜甫《月夜忆舍弟》)
(3)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4)___________________,湘水无情吊岂知?(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5)一封朝奏九重天,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6)___________________,枳花明驿墙。(温庭筠《商山早行》)
(7)李白《行路难(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充满信心、重新扬帆远航的强音。
六、语言表达
15.请参照画线句,在横线上仿写一个句子。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和谐。和谐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体现在中国人的行动中,和谐如夏日里的微风,带给我们清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谐如黑夜里的灯盏,带给我们光明。万物和谐而共生,和谐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七、名著阅读
16.名著导读
《水浒传》中有位好汉,个个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人人都有一个特征鲜明的外号。请写出《水浒传》中你喜欢的一位好汉的外号,并说出此外号表现出的人物特征:
八、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口罩的“心脏”——熔喷布
①“从平时的2万元每吨,涨至30多万元每吨,业内预计未来可能还会涨……”,有着口罩“心脏”之称的熔喷无纺布(以下简称熔喷布),近一个多月涨价15倍以上,形成十分强势的卖方市场。
②熔喷布的发现要追溯到年,当时美国海*研究所在研究气流喷射法纺丝时,纺得了极细的纤维,其直径在5μm以下,并制得由该种超细纤维细胞组成的非织造布。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将此技术转为民用。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末也开始了相关的研究,并在上世纪80年代,成功研制出了间隙式熔喷法非织造布生产线。
③熔喷布的生产过程如下:用聚丙烯,聚酯,聚酰胺等原料,聚合物树脂经挤压熔融后,通过精密计量泵进入专用的熔体分布腔,再通过精馏进入纺丝熔池,从纺丝微孔中熔融,在纺丝锥内通过高速气流夹持牵伸,冷却后形成超细纤维。
④熔喷布是口罩最核心的材料,以聚丙烯为主要原料,纤维直径可以达到1~5微米。那么为什么选择熔喷布作为口罩的核心材料呢?熔喷技术生产的纤维不仅直径很细,而且形成的纤网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空隙小而空隙大,故熔喷布具有过滤性、屏蔽性、绝热性和吸油性等很好的应用特性,这是其它非织造生产工艺单独生产所难以具备的。
⑤由于有上述特点,所以熔喷法非织造而被广泛应用于过滤材料、保暖材料、医疗卫生材料、吸油材料、擦拭布、电池隔板以及隔音材料等领域。比如,熔喷布在国外已大量做成绷带、急救包、开刀布、接生包等,广泛应用于医疗行业;在3年非典和今年武汉新冠肺炎期间,熔喷布在医疗卫生行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熔喷布制成的口罩具有明显的特点,首先是强度高、手感好、有交地屏障细菌的穿透、不透血但可以透气;其次,能够防止交叉感染,减少尘屑和毛羽的脱落、提供最佳的手术环境;第三减少护理人员的劳动量、方便储藏、供应和更换;第四穿戴及使用方便、价格低。现在人类面临非典、禽流感,以及其它空气传播疾病的危险,为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许多国家已把熔喷布作为国家储备物资作为应念时用。
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非织造布领域将不断拓展,产业用纺织品市场将继续得到扩大,熔喷布的应用不会只局限于医疗卫生材料、保暖材料、过滤材料、电池隔板、吸油材料等领域,必定会不断应用于新的产业领域,熔喷技的发展也将随着市场的拓展而得到不断发展。
17.阅读全文,说说文章从那些方面介绍了熔喷布?
18.阅读第④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熔喷布是口罩最核心的材料,以聚丙烯为主要原料,纤维直径可以达到1~5微米。
19.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比如,熔喷布在国外已大量做成绷带、急救包、开刀布、接生包等,广泛应用于医疗行业;在3年非典和今年武汉新冠肺炎期间,熔喷布在医疗卫生行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匹马的忧伤
①小区来了马戏团,女人、男人、一个两岁的男孩,还有一匹马。马被拴在车的后边,在一群孩子的嬉戏围绕中,它先是沉默,然后目光里透着焦灼,不安地踢腿甩尾。有个孩子拾来草喂它,那是一种叫蒿子的野草,从小在乡间长大的我知道,马是不吃那种草的。而眼前的马,却垂下头,飞快地吃起来,似乎根本不知滋味,或者那是它记忆中的绿色。它的记忆,应该也有着那一片辽阔的绿色吧,自由驰骋,无拘无束。
②我闭上眼,耳畔的嘈杂远去,拂面的长风仿佛从无边的旷野中吹来。那一瞬间,就像仍在外公家的村庄,依然是小时候,我看着那头高大的棕色马飞奔在草地上。当时家里人口多,田地也多,可是因为舅舅年幼,外公又长年卧病在床。所以,那匹马驮起了全家的希望与重担。
③我们当地有一句话:“穷人家惯儿女,富人家惯骡马。”可外公家虽然穷,对这匹棕马却是重视至极。每天凌晨,外公第一件事就是给马拌好饲料。与别人家不同,棕马的饲料除了草,还要添加些玉米,并倒上水拌匀。别人家都是直接用河水给马饮用,而外公却要打来井里的清水给马。外公把马当成了家里的一员,而棕马并没有辜负外公的照料,任劳任怨,将这样一个家庭慢慢从贫穷拉向美好。
④棕马虽然高大,却很忠厚老实,从不踢人,即使我抚摸它的皮毛,它也只是温顺地静默。家里的田地,它默默地付出着劳动,不用鞭子临身便努力向前。可它也有不听话的时候,有一次,我和舅舅拉着马一块去地里送粪,等我们将粪拉到地头,攥着缰绳让马停下来,可是,马却怎么也不停,硬是朝旁边那块地里走。怎么也拉不住它,正在我们僵持的时候,外公赶到了地头。原来,旁边那块地才是我们家的地,而我们待的这块地是别人家的,因为地太像了,所以我们没有分清楚。或许,棕马对土地的感情比我们更深厚,那片它洒落过无数汗水的土地,它会记得每一个角落。一如今天的我,记得它曾经所有的点滴。
⑤闲暇的时候,棕马也会飞驰在田野上,仿佛时光般匆匆。奔跑的年龄,游走的风景,当年的那个小小孩童也已成两个孩子的妈,那个村庄,已成为心里永远的温暖背景,而那匹棕马,也成为生命深处永远灵动的想念。
⑥一阵喝彩声打断了回忆,睁开眼睛,眼睛和心灵都已濡湿。眼前的那匹马被牵上了场,它的背上驮着三个人和一张桌子,做着各种各样的表演。在掌声弥漫里,我的心却沉沉地载满了伤感,不知为记忆,还是为了这匹马的命运。如果它生在乡下,虽然劳累,却能亲近土地,亲近自由,可以在长风浩荡里,让蹄声敲碎满地的夕阳,胜过今日的技巧,或耻辱。
⑦在别人的笑声和掌声里,而我,却分明看见了那匹马的战栗,它的眼角,渗出大颗的泪,晶莹中映出这个世界的扭曲与无奈。最后看了一眼那匹马,我推开人群离去,脚步和心情一样沉重。
(摘编自《意林》年04期,作者李娟)
20.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一匹马的忧伤”的理解。
21.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1)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①段中的画线句。
马被拴在车的后边,在一群孩子的嬉戏围绕中,它先是沉默,然后目光里透着焦灼,不安地踢腿甩尾。
(2)结合语境,赏析第②段中加点词语。
所以,那匹马驮起了全家的希望与重担。
22.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⑤段画线句“那个村庄,已成为心里永远的温暖背景,而那匹棕马,也成为生命深处永远灵动的想念”的理解。
23.文章在构思和写法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
九、作文
24.按要求作文
阳光,是奔跑的方向;奔跑,是青春的激扬。朝向阳光,灵*就不会坠入黑暗;努力奔跑,生命始终一路芬芳。
请以“朝着阳光奔跑”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你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如需要,可用“××”代替,否则扣分;
③不得抄袭;
④不少于字(如写作诗歌不要少于20行)。
参考答案
1.C
A.有误,筵席(yán);
B.有误,鲜妍(yán);
D.有误,掺杂(chān);
故选C。
2.B
A.根深地固——根深蒂固;
C.断章取意——断章取义;
D.歇斯底理——歇斯底里;
故选B。
3.C
A.蔚然成风:形容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风气(多指好的)。句中用来形容自然风景,使用错误;
B.望其项背:望见他的颈项和后背,比喻赶得上。句中形容家长难以选择培训机构,使用错误;
C.扣人心弦:形容事物能深深地牵动人心,多指激动人心。句中形容《诗词大会》的竞答过程,使用正确;
D.花枝招展:形容女性打扮得十分艳丽。句中形容对象为“男女同学”,使用有误;
故选C。
4.B
A.缺少主语,去掉“随着”。
C.否定不当,去年“不”。
D.句式杂糅,可改为:陈薇有执着奉献的精神和品质,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故选B。
5.D
D项,欧阳修是北宋的*治家、文学家,不是“南宋文学家”。故选D。
6.A
7.D
8.C
6.
A.国:古今异义词,国都,指京城。故选A。
7.
A.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B.就/如果;
C.因为/来;
D.表顺承/表顺承;
故选D。
8.
C.“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乐以忘忧的思想感情”理解错误。选文第一段写览物而悲者,第二段写览物而喜者,第三段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者也就此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由此分析,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治抱负。不是表达寄情山水、乐以忘忧的思想感情。故选C。
参考译文: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