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测试简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个体心理学为什么中年人的情感往往带有稳 [复制链接]

1#
北京市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www.xftobacco.com/m/

中年人一般能清晰地认识到什么是生活,什么是工作,不需再过多地考虑成家、求职之类的问题,这也就导致了中年期人群往往带有某种“稳定”的特点。而中年人生活的稳定性以及自制力的增强,使他们的情感也相应地带有“稳定性”。

从个体心理学角度看,中年人的情感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性,他们大多数能够独立地、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感,一般不会轻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他们爱什么、恨什么,一般都要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他们不寻求别人的赞许,也不惧怕不合情理的批评。

他们如果得到了别人的赞扬,不会因此而高兴得忘乎所以,激动得不能自拔;如果听到了别人的批评,也不会因此而消沉下去,一蹶不振。

因为他们内心有一个基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在调节、支配着自己,并用以评价别人。

中年期是个性成熟的年龄,他们一般比较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青年初期开始具有的纹饰、曲折、内隐的情感特点到中年期表现得更为突出。

即使有意见,一般也不肯在情绪情感上表露出来,往往给人一种遮遮掩掩、显得不那么“坦率”的印象。

中年人情感一般不外露,一方面说明他们处世老练、有较好的控制力,同时也表明中年的情感具有稳定性。

中年人的情绪反应比较缓慢、持久

人到中年,往往要对人生、职业、婚姻等问题重新进行分析、评估,使其更富有现实性。

中年人一旦形成了某种价值观或信念,就会较长时间保持不变,并用它去审时度势,同时相应地影响到他们的情绪和情感,使中年期的情绪状态带有反应轻微、缓慢、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一句话,中年期的心境占优势,不易产生激情,偶尔情绪爆发,也容易恢复平静,一般不会象青少年那样容易产生“暴风骤雨”般的激情。

笔者曾用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测验量表分别对50名中年教师和50名青年学生进行测试(以下简称《百人性格测查》,发现C因素(稳定性),中年人均分为5.88,青年人均分为4.62;I因素(敏感性),中年人均分4.50,青年人均分5.66。

可以看到,在C因素、I因素上,中年人与青年人均数差异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这说明中年人情感是比较稳定、理智的。

华东师范大学俞文钊等人也用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测验量表对上海市两个工厂的50名中层领导者(大多数为中年人)和70名工人(全部为青年人)进行测试,结果发现,C因素,中年人均分为4.83,青年人均分3.57,均数差异非常显著。

这两项研究均一致说明:中年人,不论是教师还是厂矿企业的领导,情绪、情感均比青年人稳定性强。

在笔者进行的《百人情况调查》中,当问及“40、50岁的中年人的情绪大多处于什么状况”时,选择“稳定”1项的有47人次。

在另一项研究中,还发现情绪、情感的稳定性与情感的深刻性密切相关。因此不难理解中年人的情感具有既深刻又稳定的特征。

有人说,中年人生象珍藏了多年的陈酒,浓而芳冽。中年人的情感有美好的、积极的、值得赞颂的一面。

然而,中年期毕竟是人生旅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负荷之沉重、社会角色之多重性及其再适应性,必然使他们的情绪情感带上另外一些有别于其他年龄阶段的特点,如紧张、烦恼、焦虑等。

情绪的紧张性

什么是紧张?紧张状态是有机体在某种环境刺激作用下,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变化的综合的反应状态。它伴有一系列生理变化。

由于紧张状态的出现总是伴随某种情绪反应,因此,人们对于紧张的态度体所进行的描述往往把它同某种情绪、特别是那些消极情绪,如悲伤、恐惧、烦恼、焦虑等联系在一起。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紧张也就是一种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这里所讲的紧张,主要是指中年人的情绪特点。

中年期的情绪紧张性是其他年龄阶段所不能比拟的。引起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因素都可以引起紧张。

几百年前,有人做过一个动物实验:对一窝生的羊羔进行对比研究,让其中的一只在通常的环境条件下生活、成长,而在另一只羊羔的旁边拴着一只狼。

结果,由于这只羊始终生活在狼的威胁和高度紧张的刺激环境中,不吃东西,逐渐消瘦,不久便死去了。

高度紧张的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的危害也是十分严重的:据报道,伦敦平均每10场国际球赛,就有4-6人因情绪过度紧张而死亡。

其实,紧张并不一定都是坏事,它具有两重性。紧张,对人体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作用。

适度的紧张,可使我们的生活不单调乏味,丰富多彩,富于节奏感;它能使我们更快地适应生活,适应环境,提高工作、学习效率,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

而过度紧张则使人感到疲倦、急躁、忙乱、降低工作效率;持续过度的紧张还会危及人的生命。

平时,我们耳闻目睹的,多是紧张的消极作用,致使认识发生偏差,以为凡是紧张都是有害的。

公正地说,紧张在个体身上所产生的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不全在于是否存在紧张。

更主要的是,紧张达到什么程度、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个体的主观因素,如对紧张的态度,自我调节控制能力如何等等。

一般情况下,人体的生理功能具有一种稳定性。即使处于最紧张的状态,人基本上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这种功能的稳定性是长期生物和人的社会化的结果。

如果人的生活确有规律,适度的紧张和松弛相互交替,主体有较好的调节能力,即便是现代生活的快节奏或较强烈的刺激对人体也不会产生太大的消极作用。

问题是人们不可能根除紧张。尤其是中年人,在披荆斩棘的过程中,不可能始终轻松自如,一帆风顺。情绪的紧张是不可避免的。

中年期的紧迫感

中年人的紧迫感是紧张情绪的一个突出表现。中年期的生活具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快节奏,中年期变得比以前更加珍惜时间,更加注意节约时间了。

因为他们清晰地意识到,人到中年,此时不搏,更待何时?!他们时常为有很多想做的事做不了而感到焦急、烦躁,于是有的中年人主动给自己找事做、加压力,从而加剧了紧张。

笔者接触过许多中年人,他们无不感到时间不够用,尤其是从事文教科研工作的知识分子。

他们时常处于一种“外松内紧”的状态之中,即便在从事洗衣做饭等家务劳动过程中,甚至躺在床上看似休息的“空闲”中,大脑也时常在“琢磨”问题,得不到真正的休息。

有的甚至觉得吃饭、睡觉太耽误时间···他们总觉得时间宝贵,总觉得有一种压力在驱使他们快马加鞭,所以他们总是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奋斗。

一位著名的数学家走在路上,因为还在想着数学问题而撞到了树上,这已是人们熟知的佳话了。

另一位中年知识分子,连午觉的时间都舍不得“耽误”,因此练就了一身边骑车边打盹休息的“本领”。

人们的情绪一旦紧张,必然会反应在他们的言语和行动上。

例如:精神恍惚、集中精力做一项工作的能力降低、错误频出、记忆力减退、更经常地感到疲乏、逃避工作欲望增强。

中年期的烦恼

中年期的紧张还表现在他们众多的烦恼上,烦恼,哪个年龄阶段都有。在《百人性格测查》中,O因素(忧虑性)1项,中年教师的均分为4.52,青年学生均分为5.70,二者均数差异考验达到非常显著水平,说明青年学生也处在烦恼之中。

至于中年人均分低于青年人,笔者认为并不说明中年人没有烦恼或可烦恼的事比青年人少,而是由于中年人的成熟、老练、自制性较强,使得中年人更加安详、沉着、有自信心。

实际上,中年人常常体验到烦恼,不仅如此,从烦恼的内容、体验的深度等都超过其他年龄阶段。

《百人情况调查》中,“情绪”1题共列了6项,被测查的中年人选择“烦恼”1项的有54人次,居第1位。

心理学上所讲的烦恼,是指人专有的一种复杂的消极的情绪状态,是一种不太明确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长期过度的烦恼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中年人之所以感到烦恼,与他们所处的环境、地位,所肩负的责任、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冲突有关。

人到中年,一系列的问题纷至沓来。研究出,从强度范围来说,从微弱的焦虑到极端的恐惧都可能引起烦恼。

卡森(H·Cason)等人对美国人的烦恼研究指出,在种方式的烦恼中,由人的行为所引起的烦恼占59%。

国外有人比较具体地列出了使人烦恼的若干事件:担心体重增加的;家庭成员的健康;日常商品的提价;家庭支出;事务繁忙;丢失物品;室内外维修;财产投资及税收;犯罪;生病。

观察表明,上述所列的10项事件的多数也适用于我国的中年人。在我国,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引起人们(包括中年人)的烦恼。

在《百人情况调查》中,对“引起烦恼”的因素,被试选择“身体不好”的有52人次,占第1位;选择“社会分配不公”的有39人次,居第2位;选择“想做的事做不了”的38人次,居第3位。

此外,还有子女不称心、工作不理想、个人价值被否定,人际间的内耗、真心不被人理解等等,均是引起中年人烦恼的因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