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理论是指个体了解和推测他人或自身心理状态与行为的能力,在个体的社会化进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对幼儿心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进行研究有利于更加深入地探知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特点与机制。
发现提高幼儿心理理论能力的方法,帮助幼儿获得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给予幼儿教育相关的心理学实证支撑,同时也能为一些特殊儿童的培训提供理论依据。
但我国对心理理论的研究多为横断设计或单一的追踪研究,缺乏从幼儿心理理论变化的路径、速度、广度、解释类型的变化以及变化过程中的个体差异等角度进行探究。
微观发生法是一种对整个变化过程中个体的行为进行高密度的观测和多次试验分析的研究方法。
它使得研究人员能够“聚焦”于认知变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有利于直接探知幼儿心理理论发生发展的过程。
研究采用微观发生设计,以63名未通过错误信念任务的幼儿为被试,将被试的年龄、性别进行匹配后分到控制组、反馈组、反馈解释组这三种实验条件中。
实验由前测、训练、后测三个阶段组成,在5周内完成8次施测。第1周进行前测,第2-4周进行每周两次,一共6次的训练,后测阶段则在第5周时实施。
前后测阶段均使用信念情绪、外观现实、二级错误信念任务、意外内容及意外地点任务对幼儿心理理论进行测量。
同时使用皮博迪图片词汇测试对幼儿的语言能力进行评估。训练阶段使用心理理论的“石蕊试剂”——错误信念任务进行干预。
最后通过前后测的比较,各阶段得分的变化以及解释问题口语报告的分析对幼儿心理理论发展变化的速度、来源、模式及其多样性、解释类型的变化特点进行探究。
结论
研究使用微观发生法对3-4岁幼儿心理理论发展变化的来源、广度、速度、模式及多样性、解释类型的发展变化进行探究。
具体如下:第一,反馈和反馈解释都是幼儿心理理论发生发展的来源,这两种训练方式都能促进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变化。
其中,反馈解释是主要的来源,训练效果最好。
第二,通过训练提高了心理理论水平的反馈组与反馈解释组中。
反馈解释组呈现出错误信念到错误信念的近迁移与一级错误信念到二级错误信念、错误信念到外表现实的远迁移。
反馈组被试存在错误信念到错误信念的近迁移,但未出现错误信念到相关概念(外表现实、信念情绪、二级错误信念)远迁移。
第三,幼儿的心理理论变化速度呈现出先快后慢的特点,是渐进的、波动的,并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个体差异,其发展路线主要包括单调递增和循环波动两种模式。
第四,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解释错误信念问题的能力也有所发展,具体表现为合理解释的比例上升与不合理解释占比的下降。
与控制组和反馈组的幼儿相比,反馈解释组的幼儿产生了更高水平的解释类型与更快更多的合理解释。
教育建议
对学校的建议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主要领域之一,一直都是幼儿园在实践中非常注重的一个问题。
学校应向孩子们提供更加符合日常社会生活的教育活动,以便孩子们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学前阶段的幼儿的各类基本能力都在快速的发展之中,心理理论也在其列,学前期的良好发展是孩子终身发展的坚实地基。
幼儿园与教师要牢牢抓住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敏感期”。
根据相应年龄段的发展特点与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加入有关的课程,开展相应的活动,并在其他活动中进行渗透。
如在给小朋友讲故事时,不仅要向幼儿讲述故事的情节,更要多问一些“为什么”,善于给幼儿“抛球”。
还可以通过扮演故事中角色的行为和对话,引导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