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有: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等。
第一课时,认识面积,“面积”是什么,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回答,在学习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教学知识基础,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只需结合实际认识面积的含义即可。
第二课时常用的面积单位,教学主要让学生经历比较两个图形大小的过程,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在观察、操作、合作、估测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感受数学的价值,发展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第三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本节课教学重点是解决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能估测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教学难点是理解面积和周长的关系,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及周长的公式。
第四课时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推算出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1平方米=平方分米。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知识掌握的过程需要强有力的练习加以辅助才能尽快提高知识的掌握程度,进一步体会面积知识的必要性,以下是胡老师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本单元数学单元测试,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的知识。
试题分享一本试题的答卷来自实路明小学三(2)学生陈道玉,他考了满分,这份试题习题设计合理多样,有针对性,既注重学生直观观察与想象记忆相结合,又设计有认知冲突的数学习题,促进学生对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及面积之间进率的建构。
第一大题填空题共有8小题,第4和第8小题是比较难理解的题目,这两道题注重学生操作测量、直观观察、想象记忆的能力。第4小题,要把两个长8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则拼成正方形的边长是8厘米,周长为4×8=32厘米。如果拼成一个长方形,则长方形的长是16厘米,宽是4厘米,那么周长是(16+4)乘以2=40厘米,面积是16×4=64平方厘米。
第8小题想从这块铁皮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则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最大只能是6厘米,所以正方形的面积是6×6=36平方厘米。
试题分享二第二大题判断题共有5小题,这几道练习的设计加强比较辨析,建立正确的面积概念,比如第1小题“面积和周长相等”,不看前面,这道题是错误的,因为面积和周长的单位不相等,我们不能说16斤米=16条狗,道理其实是一样的。
第2小题考查学生能否通过举例的方式解决问题,“正方形的边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假设原来正方形的边长等于2(当然,你可以假设等于3、1、6、10……),所以面积为2×2=4,则扩大2倍后的正方形边长为4,即面积为4×4=16,面积扩大到原来的16÷4=4倍而不是2倍。
试题分享三第四大题操作题的第1小题,这道题有两种解答,一种是通过数格子的方式解答,但这种方式容易因为数不清而导致扣分,另外一种应用公式法解答。我们知道,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然后代入公式计算即可求出答案。
试题分享四总之,这份试题全面考查学生对面积知识的掌握,以及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收获,从而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达到教学相长,培养数学思维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