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测试简介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因为情商低而分手要提高情商,提高这6种能
TUhjnbcbe - 2023/7/19 21:00:00

本文出自治愈系专栏《失恋,我所经历过的最痛苦的事》。在上一节讲了什么是情商,这一节,讲如何提高情商——这跟理解失恋、面对失恋甚至是挽回有很大关系。本文1万6千多字,由于实在是太长了,我就分为上下两部分发了。希望大家在安静的环境下慢慢读,这一篇也算是我这一段时间以来学习、思考的结晶吧。

作者:李弯湾

这是一篇重写的文章。

其实,讲“什么是情商”的文章发出去以后,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准备发它的姊妹篇——关于如何提高情商的文章。

但那篇文章发出去后,我看了一下评论,感觉不妙,因为大多数人并不认可那些对于“情商”的定义,于是——我就只好向读者投降了,我觉得——确实有必要重新构思、重新写篇文章了。

在文章中,我讲:所谓情商,其实就是一种情绪能力,具体表现为识别情绪和管理情绪的能力,为此,我还搞了一个情商测试题。

但是,有个读者评论说,他做完了那个情商测试题,结果显示他的分数是接近满分的,但为什么他却觉得自己的情商并不高呢?

这不仅是打我的脸啊,甚至也打了整个心理学界的脸。

他的评论表明:

“什么狗屁专家,你们搞的关于情商的那一套,老子不认!”

我当时有点生气,特别想钻进手机,穿过屏幕,约他去人民广场比个武,一决雌雄。

但后来仔细想了一下,我便跪了下来:

老哥,你是对的!是我错了,是我对不住您!

我为什么会错呢?我引用的明明是全世界都统一的关于情商的定义,为什么读者却不买账呢?

道理很简单,比如这个东西——APP,大家都读a-屁-屁,这时候有人非得要站出来告诉大家:喂,你们读错啦,正确的读法应该是[p],读叫“a-屁-屁”是错的。

大家会怎么反应?

“我们特么爱怎么读怎么读,要你管?”

当大家都觉得APP读作“a屁屁”,有专家站出来叫大家改口,这就是专家矫情。

同理,当大家都觉得为人处世做得好、在面对危机的时候能机智反应、能心平气和、不容易急眼、能做出皆大欢喜的事、说出满堂喝彩的骚话叫情商高的时候,我非得要去告诉大家其实情商就是情绪能力——这不是矫情是什么?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连续刷了一个星期的综艺、短视频这些东西,把那些集体都评论“情商高”的内容记下来。

在大家眼中,情商高是什么样的呢?

比如:

有一次,*做客《天天向上》,节目中,大家要求他秀一下他的太极功夫,表演过程中,*只是轻轻一推,就能把人推得好远。

旁边的主持人就夸赞说,*这功夫啊,真能把人推回老家了。

这时候,欧弟接话说:把我也推回去吧,我台湾的。顺便作势让*推他一把。

此时一旁的汪涵马上说:台湾我们不推,我们往回拉。

话音刚落,台上台下掌声一片。

面对这种比较敏感而又可能酿造负面舆情的事,汪涵的机智反应,让这一幕可能面临尴尬的现场,马上回到了开阔温暖的氛围中。

这体现了汪涵的冷静和大局观,假如他是个情商低的人,他可能意识不到这件事的严重,如果他意识到了,可能就会被情绪冲昏头脑——然而它不仅没有,还给出了漂亮的反应。

再举个例子:

讲一讲何炅吧。

有一次,*子佼做客何炅的节目。

*子佼:今天来有两个重要的任务,第一个就是来做菜,因为我从来没有在内地的节目做过菜。第二个就是我来算账的,我出道了28年,第一次上何炅老师的节目。

何炅:怎么可能,不对啊,我们有合作过啊。

*子佼:你上过我的节目,但我没上过你的哦~我一直怀疑你封杀了我28年。

何炅:这个我真的做到了耶~

*子佼:啥?你真的做到了啥?

何炅:我答应过自己,比我优秀的人,不要请到这个台上来。

这个小片段,虽然大家都只是开玩笑,但何炅的机智,让本来会严肃或者尴尬的问题,一下就变得轻松愉悦了。

这个小片段体现了何炅的情商是因为,在*子佼抛出那个带刺的问题的时候,何炅没有想自己,想的是*子佼。

假如何炅想的是自己,他可能就会为自己辩解,说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那样的话,本来一个玩笑,就搞得严肃甚至尴尬了。但他把*子佼放在了自己之前,顺便还抬举了一把*子佼——谁不喜欢听好话呢?哪怕是开玩笑。

另外一个小例子:

提到“高情商”,自然不得不提*渤了,这些年,*渤甚至都已经成“高情商”的代名词了。

甚至好像*渤被拔得太高,已经到了一些人反感的地步了。

比如网上就有人写段子调侃这事儿。

主持人:*渤,吃饭了吗?*渤:还没吃呢~观众:*渤情商真高!

当然了,调侃归调侃,甚至哪怕有很多不同的声音,还是要承认,如果我们把会说话、能照顾到大家的感受叫情商高的话,那么*渤绝对担当得起高情商的代言人。

相信大家都看过*渤各种特别敏捷、机智、高情商的视频了,我讲一个他早期的吧。

年的时候,*渤上《鲁豫有约》。

鲁豫:这段时间应该会有三部片子我们应该能看到,哦,一部已经看到了,《爱情左右》,然后还有两部今年就能看到了——还有两部叫什么,宣传一下。

*渤:还有一个是《高兴》,还有一个是《疯狂赛车》。

鲁豫:你现在可以啊!

*渤:(得意地笑~)

鲁豫:相当地火,是吧,现在~

*渤:那肯定是火,你想想,都能坐在这儿跟鲁豫聊天了,那还不火吗?

鲁豫:(开心地笑了~)

观众:(掌声雷动)

*渤这次精巧的接茬,其实跟何炅接*子佼那个类似,不同的是*子佼像是在“刁难”何炅,而*渤面对的是鲁豫的夸赞。

很多时候,面对夸赞比面对指责还要难,因为面对指责,你要回应,你的对象是那个指责你的人,但夸赞容易让人得意忘形,在得意的时候你就容易陶醉其中,忘乎所以——我们总是会忘记,那个夸赞自己的人,其实也需要被夸赞。

这三个小例子,应该比较接近于人们心中关于高情商的表现了。

在“情商”这个词还没有被大家熟知以前,这类似的表现,我们通常称之为机智、口才好、反应快、识大体、懂得给别人面子等等。

而且,我们也总是将这类似的表现,归结为个人的天赋或者灵光乍现的机敏,认为它不可学习,人不可能总是表现得很机敏。

但是,这确实是可以学习的。

为什么说这种能力是可以学习呢?

你看,如果给你一个任务,让你去找5个情商高的名人,而且要为每一个人找最起码5个例子来证明他的情商高,我猜,你的答案,几乎离不开主持人。

为什么像何炅、汪涵、*、蔡康永、华少、马东、窦文涛等等这些主持人,就成了高情商的代表呢?或者说,为什么情商高的名人,总会出现在主持界?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如果情商不高,他们别说在这个行业获得巨大声望了,就是长期立足都难。

主持人的情商高,也不一定是天生的,因为这个职业的要求,就是要求你懂得察言观色、懂得甘心做绿叶——你的目的是要让嘉宾出彩,而不是让自己出风头。

这就让他们会有一种深入骨髓的信念:要时刻记得保持冷静,要时刻记得别人很重要。

一个人在跟别人打交道的时候,如果经常牢记“对方比我更重要”或者“对方也很重要”这两句话,那么,他的情商一定不会低,无论是面对吹捧还是指责,他都可以做出更体面的回应。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最本能、最不自知的两件事,就是——1、认为自己是(最)重要的;2、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任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逃不过这两点。

我们喜欢被夸赞、喜欢吹嘘、喜欢被别人铭记、喜欢“满眼都是自己的人”……本质上都是想证明自己是重要的;我们喜欢强行解释、喜欢无理还狡辩、喜欢回击别人、喜欢给别人指点江山、吵架输了非常难受等等行为,本质上都是想证明自己是正确的。

具体的内容,我一条一条地讲,文章可能会比较长,可能会有一两万字,大家做好慢慢读地准备。

我把关于情商的能力,细分为6个,想要提高情商的朋友,可以按照这些方面去修正和提高自己,去提升这6个能力就可以了。

下面,就是本期的干货内容。

01、尊重他人的能力

有人看到这个小标题,心理就纳闷:这不是一种道德层面的基本要求吗,怎么还成了能力了呢?

事实上,尊重别人确实是一种能力,而且,这种能力很多人都不具备。

是否能够做到尊重别人,跟我们的社会大环境、历史背景、个人受教育情况、阅历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关系。

比如,假如你一直活在你们村里,没有出过远门,看到一个男人穿裙子、留长发,你可能就很难尊重他,因为你的偏见、过度的好奇、上下打量、左右盘问,就显得很不尊重人;

比如,你一直觉得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看到一个女人35了还不结婚,你可能就很难打心底尊重人家。因为在你的观念里,女人这个年纪还不结婚,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但在人家那儿,未必是个事情。你要问人家为什么不结婚,这可能就是一种冒犯;

比如,你可能对一些群体缺乏了解,你内心的偏见太重,你就很难真正的尊重他们,诸如追星族啊、同性恋啊、纹身少女之类的。

关于不懂得尊重别人,我举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吧:

那英。

直到现在,差不多十年过去了,很多网友依然不放过那英,原因就是在年光线传媒搞的“音乐风云榜十年盛典”评选年到年“内地十年影响力歌手”的时候,那英作为评委会主席,反对刀郎入选。

那英说,评选的标准是三条:1、最重要的是音乐性;2、贡献力;3、市场。

而她反对刀郎入选的理由是:“他(刀郎)不具备审美观点”。

你听听,这句话什么意思?这就是个病句,什么叫“审美观点”?“审美观点”具体是个啥?指什么?

这就是个反语言的说法,言语间个人情绪展露无余,因为偏见,所以激动,因为激动,所以胡说。

那英本人都没有搞清楚什么是审美、也没有搞清楚什么是观点,所以说出“审美观点”这种不知所云的话来。

这就是偏见的破坏力,当一个人对某人、某事有严重的偏见的时候,他就会丧失客观、丧失判断力、丧失冷静,容易胡言乱语。

当然了,不只是那英,在当时的主流流行音乐界,对刀郎持有偏见的,不只那英一个,这其实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我们辛辛苦苦做唱片,突然冒出一个从来都没听说的人,红遍了大江南北、红遍了每一条街道、每一个乡村,甚至红到了玉米地、稻田边、山岗上。

这种迅速蹿红的速度、蹿红的方式、影响的范围,几乎都是前所未有,也是前所为知的。

一帮已经有名有姓的“专业”人士,突然被一个“野路子”打败了,要想心平气和的尊重他,还是一件很难的事。

其实那英当然可以反对刀郎入选,但作为“评委会主席”这个被赋予了权力的角色,你不能说出类似于“我不喜欢”这种话来,你当然可以用专业、统一的、具体可参考的标准去评选——但前提是,你得有这个标准。

要不然,你说《征服》《一笑而过》《出卖》这些歌具有“审美观点”而《年的第一场雪》《冲动的惩罚》《西海情歌》这些不具有,就显得没有说服力了。

其实像这样的事情从来没有停止发生过,比如古代,当“词”刚红起来的时候,那些写诗的人可能也会满肚子偏见“你们写的这都是些啥破玩意儿,低俗、下流”;

比如现在,很多从短视频、直播平台走红的网红,实际上已经比很多明星还要红了,但由于是“野路子”,也不被很多人承认——这跟当年“网路歌手”不被认可是一回事。

有很多人认为网红不如明星、认为明星值得追捧而网红不值得追捧的人,他们之所以有这种偏见,是因为没搞懂“明星”和“网红”的本质。

其实都一样,你通过演戏、唱歌、跳舞、说相声让大众接受和喜欢,你就是明星,你就红。至于是不是“网红”,“网”它就是个工具、传播途径,而“红”就是代表你的热度和名气,仅此而已。

所以,卖货的李佳琦、薇娅,拍视频的papi酱、李子柒,他们都是娱乐明星。只是以前娱乐的方式单一,就看人唱歌跳舞,现在娱乐的方式多了、途径多了、可选择的范围多了,本质没有什么不同。

同样的,就像现在你用手机看我的文章,旁边一个老头过来跟你说,“年轻人,别老盯着手机看,有空多读读书、看看报纸”——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偏见,是因为他不知道手机和报纸的本质区别更多只是传播的介质不一样。

这样的事太多了,我就不一一举例了。

说了这么多,我只是想表明——我们随时都有可能有偏见,我们内心中依然会有很多偏见,因为世界太大、历史太长,我们有生之年能了解、尤其是能深入了解的事,实在是太少太少,所以我们一定会有偏见的,或多或少。

往大了说,从时间上来讲,我们活在二十一世纪初;从空间上来讲,我们活在中国。这种时空的限制,让我们对别的历史时空、别的国家、别的名族、风俗、习惯、信仰,都缺乏深刻的了解,由此多多少少都会有偏见,这是很正常的。

往小了说,我们的学识、见识、年纪、阅历、生活环境,都是比较狭窄、单一的,于是,对别的人、别的事产生偏见,其实也很正常——这本质上无法避免。

就像你以前听摇滚、流行成长起来的,现在听rap,你可能就会觉得,“啊,这也叫音乐?”“歌嘛,还是以前的老歌好听,现在这些歌唱的都是些什么*”;就像你没怎么出过门,身边的女人都很保守,突然某天出门看到有人穿比基尼,你可能就会不舒服(当然也可能是很舒服)你会疑惑,“啊,这些女人怎么这么不要脸?”

所以,类似那英对刀郎做的这样的事情,其实我们每个人几乎都做过、甚至现在以及将来都可能会做。

既然偏见本身无法消除,那要做到尊重别人,该怎么办?

第一,要尽可能的打开自己,多学习,多经历,对这个世界了解得越多,你的偏见就会越少,你就可以打心底尊重那些你原本不认同、不理解、不待见的人;

第二,要尽可能的保持冷静、克制、谨慎,面对自己不认同、不喜欢的事,先不要妄下评论。不要搞出类似于“虽然我没听过周杰伦,但我觉得他的歌很难听”这种戾气十足的愚蠢笑话。不要总是想证明自己是重要的、是正确的,不要总是把自己放在一个绝对正确的位置,如果你对某人某事有意见,不妨先花点时间去了解一下,慎言慎行,无论是对别人赞扬还是批评,都应该建立在了解和尽可能地客观上。

如果对了解缺乏兴趣,自己并不了解或者一知半解,那就尽可能地说话客气一点、和气一点。

02、夸奖别人的能力

很多人是不懂得如何夸人的,要他们去夸他的伴侣或者某个人,他就会觉得很难为情,觉得对方没什么好夸的、即便别人真有什么可夸的,他也不知道怎么夸。

想来想去,最后基本上都落在了“你真棒”“你真好看”这些空洞而敷衍的话上。

这种空洞的夸法,很多时候不仅没用,很可能还会适得其反。

那,怎么夸人才算是一种能力呢?

记住我们的核心观念——人活着的本能,都是认为自己是正确的、重要的。朝着这个方向去就可以了。

如果你谨记这个概念,那么天下就不存在没有优点的人,以及——假如别人夸你,不要被夸晕,要记得回过头去夸别人——因为,本质上,对于夸你的人而言,你并不比他更重要——人家夸你,就相当于是送了一个礼物给你,你要记得还礼。

有些人为了学习怎么夸人、怎么说骚话,在网上学了一大堆套路,还去整理夸人的成语、诗句,甚至还有什么土味情话啥的,阿西吧,真的太尴尬了。

夸人的诀窍,不在于你的言辞如何优美得体,关键在于找到对方的优点。

从这个角度讲,夸人,别整那些没用的、浮夸的、违心的、虚假的,夸人不是拍马屁、不是阿谀奉承说假话。

都这个年代了,大家都是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人家长得不好看,你非要夸他帅气,你当别人是傻子?

我以前是做广告的,工作是写文案,这个工作给了我很多关于夸人的启示。

比如卖一套房子,它在郊区,你非得夸它多豪华、多方便,客户不是傻逼,你骗不了人家。但是,这个房子,只要它没有质量的问题,无论它在哪儿、无论它是什么设计,都一定有他的优点。你找到它的优点,阐述出来就可以了,你甚至不用半点夸大。

比如,房子在菜市场周围,它的缺点可能就是吵、脏、乱,但你可以说他买菜方便啊;房子在郊区,公交地铁啥的都不方便,这是它的缺点,但它的优点就是安静、空气好啊——总有人好这一口的嘛。

人也一样。

我来讲讲夸人的具体操作步骤吧。

首先,我们需要承认的是,夸优秀的人容易,这谁都会,不用教。难就难在夸普通人。

你我都是很普通的,事实上我们也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理解和认可。

好,反过来,我们也应该有这种意识:人一定是希望被夸奖的,而且,任何人都一定有值得夸奖的地方的。

所以,遇到人之前,内心要植入一个概念:他一定有闪光点,我一定可以找到它的闪光点。

其次,夸奖一定要具体。

比如说,你夸我文章写得好,我会是什么反应?

我没反应。

但如果你说,“弯湾,你的文章写到我心里去了,尤其是你说的那句‘我心甘情愿,你来去自由’,我深感认同,但你这么一总结,就精辟多了”——我就知道你是认真读过我的文章,是真心的夸奖我。

同样的,你要夸一个人聪明,你得找出它聪明的证据;你夸一个人善良,你得找出具体的让你有感触的事情,要不然,这个年代,你说人家善良又找不到理由,就跟骂人似的。

说白了,夸奖,并不是拔高,而是发现和认可。你找到别人好的、做得好的地方,阐述出来,就已经是夸奖了。

你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你才能发现美,你发现美的前提,是你要相信美。

如果你觉得一个人平平无奇,一个人做的事无足称道,那你就不可能学会夸人。

03、安慰别人的能力

我经常听人讲,“安慰别人我倒是有一套,但就是事情落到自己头上的时候就不知道该咋办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因为情商低而分手要提高情商,提高这6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