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模拟测试题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本文的作者是朝的文学家(人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吾欲之南海,何如?
3.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作者写给他的子侄辈们的训示。
B.本文记叙了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
C.富和尚的情感变化是嘲讽、怀疑到惭愧。
D.本文告诉我们人贵立志,事在人为的道理。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上文选自《》,我们还学过作者直接说理的课文《》。(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作者提出“人和”更为重要的观点。
B.第二段作者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
C.第三段作者证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
D.第四段作者得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结论。
(三)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本文是一篇带有(文学体裁)色彩的寓言故事,选自《》。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字的含义和用法。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移山的主要困难是山体的高大。
B.愚公得到身边所有人的支持和帮助。
C.上帝被愚公移山的决心和行动所感动。
D.本文告诉我们要以发展眼光看待问题。
(四)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予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本文的作者是朝的(人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孔子云:何陋之有?
3.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突出了陋室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
C.“无丝竹”两句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结尾表明只要环境清幽,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五)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
鲜后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本文的作者是朝的(人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以“爱”贯通始终。
B.用爱菊爱牡丹衬托爱莲。
C.作者写莲花实是写自己。
D.本文反映了作者的孤傲。
4.从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中,可看出作者对的追求。
(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本文选自《》,作者是(人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
从他们的事例中获得的感悟是:。
4.下列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孟子的一段游说之辞。
B.表明上天磨练、锻造人的良苦用心。
C.正反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
D.论证人才要在安乐中造就的道理。
(七)岳阳楼记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本文的作者是(朝代)的(人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是洞庭湖千变万化的特点。
B、第①段中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在结构上是为了引起下文。
C、第②、③段分别抒发了迁客骚人登楼时“喜”和“悲”的情感。
D、选文写“暗景”用语雄浑浓郁,状“明景”用词清丽明快。
(八)出师表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1.本文的作者是时期*治家、*事家(人名)。
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先帝不认为我身世卑微、见识短浅,(就)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在草庐里来照看我
B.先帝不因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反而)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
C.先帝不认为我身世卑微、见识短浅,(反而)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
D.先帝不因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就)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在草庐里来照看我
3.选文第一段向“陛下”所提的建议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