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国际社会守望相助。在这场全球性的战“疫”中,不同国度的人们,经历了怎样的境遇?面临着怎样的现状?我们试图通过海外华人作家这一特殊的群体,用他们敏锐的眼光、细腻的情感和笔触,观察这场全球疫情给世界带来的改变。今起,红星新闻推出“华人作家亲历的海外疫情”特别报道,呈现他们在疫情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本文受访者为著名作家虹影。
“如果再见
我不再是从前那个人
你在该出现的时间出现
对我说,你爱的是我
你在该消失的时间消失
带走山上所有的樱花
整个过程,美不可言”
——虹影《武汉珞伽山》(节选)
年2月5日,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虹影在北京写下这首《武汉珞伽山》。
次日,一位友人给虹影送来2个口罩,解了她的燃眉之急。虹影说,“我把口罩都给别人了,是因为我觉得自己每日都是待在家里,不需要口罩,但没想到是后来我的签证到期了,不得不返回伦敦。”
虹影在文字中重现了这一刻:“我们隔着栏杆说话,恍若隔世。”虹影摘了几首自己写的诗赠予友人,《武汉珞伽山》即为其一,“疫情中人们爱诗,给我留言的读者不分国家,全世界都有。”虹影回忆称。
武汉,在虹影的笔下并不鲜见,“我的《K-英国情人》这本书,写的是上世纪30年代武汉最繁华的时候。”她表示:“想到武汉的现状,我想应该写一首诗。那时,武汉的樱花马上要开了。”
2月17日,虹影和丈夫从北京回伦敦。让她印象深刻的是,飞机上,人们都带着口罩。此后,虹影和家人在伦敦居住至今。期间,他们搬家四次,目睹了疫情中英国的种种变化。
近日,远在英国的虹影接受了红星新闻记者采访,以下以虹影的口述形式展开:
下飞机后主动隔离14天邂逅女儿不敢靠近
我们2月17日到达英国机场,在机场我按照GP医生(GeneralPractitioner,即社区医生)叮嘱,打(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的电话号码)电话做新冠肺炎测试。对方询问了是否发烧、是否去武汉等问题,还登记了姓名、住址,然后说不用测试。
后来我跟GP医生打电话,他说,你什么症状都没有就不要戴口罩了,你们可以先回住处,若有不舒服再报告。5个小时后,来电说,飞机上没有新冠肺炎病人,我们不用隔离。
虽然没接到需要隔离的通知,但我和先生还是在Airbnb上租了房,开始14天的自我隔离。我害怕自己万一有新冠肺炎传染给女儿,女儿再传染给他们宿舍的人。
我隔离的酒店就在女儿学校附近,整栋楼里没有别的人。尽管和女儿只隔着几条街,我们却不能见面,心里的难受只能用美食和电影填充。
隔离10天后,我和丈夫逛街购物,走到学校门口时,我看到一个女孩从马路对面走过来。我当时还在想,这个女孩挺好看的,还穿着裙子和皮鞋,是谁呢?走近一看,原来是我的女儿。她也很吃惊,没想到遇到了我。
我们本来正朝着对方走,但突然我就意识到“危险”,我下意识地就用手往外推,给女儿说,“别靠近我!”当时我们距离大概在一米内。她马上停住了,我们也没多说话,因为女儿要上钢琴课,后来就先走了。
没有一张固定的书桌仍每天照常写作
疫情期间,我每天照常写作。上午用来写作,下午晚上则安排别的事。最初我的书桌是一个烫衣板,现在我把电脑放在厨房,直接在厨房里工作。
▲虹影在厨房写作受访者供图
目前我在写一部长篇,是一个发生在年的重庆的故事;同时还在写诗,差不多写了70首;此外也在写《虹影词典》。
月19日,我在超市看到英国人开始大量购买食物。从那天起,人们开始居家隔离。一个家庭每次只有一个人能出去买东西,且最好是一周一次。虽然没要求戴口罩,但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在超市购物时戴着口罩,因为他们也意识到疫情的严重性。如果有人咳嗽,大家就会特别在意。
疫情期间,坐公共汽车是免费的。而在英国的超市、邮局等地,人和人之间几乎都隔着2米的排队距离。比如一个较大的超市,能容纳30人左右,但这30人都是出来一个人、才能再进去一个,所以人跟人几乎是碰不见的。
▲英国超市受访者供图
英国有几个有名的大型购物超市,像MarksSpencer、Tesco、Waitrose。如果在Waitrose购物满60英磅(元人民币),超市就会送货。我在亚马逊网买一个“老干妈”,相当于人民币80元左右。这样,我在英国还能吃到(自己做的)重庆麻辣小面、梅干菜、菠菜、生煎五花肉等。
从3月20日起,英国的餐厅、书店、博物馆、电影院都关闭了,只有药店、邮局、超市仍然开着。英国人爱做糕点,所以面粉比较匮乏。除了面粉和口罩,其他物资都充足。
疫情期间,朋友们都没见面,不过在ZOOMAPP上,我们几家人可以一起互动。这期间有3个朋友的孩子过生日,我们就在ZOOM上开了3次Party。我在家做了一个生日蛋糕,小朋友在他自己家也有生日蛋糕,大家一起给他唱生日歌送祝福。最近我女儿过生日,我们也是用这样的方式给了她一个惊喜。
最近,公园里都是锻炼的人,但并不拥挤,人和人之间都隔着比商店购物还要多几倍的距离。
养老院是伦敦疫情重灾区逝者多为有基础疾病的老人
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计划。如果没有疫情,4月份我准备在重庆拍电影,既作为编剧,也作为导演。以前我没想过会在英国会住这么久,否则就租房了。
今年,我们在伦敦已搬了4次家。在酒店自我隔离结束后,我们搬到伦敦白金汉宫附近一位朋友的家里,住了一周后,英国的疫情就开始比较紧张了。
接下来我们再次搬家,租了个酒店式公寓,公寓就在写《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的作家麦克尤恩的住地附近,那附近也有几个我的好朋友和亲人。从3月10号到4月22号我住在那里,但与朋友和亲人却没能见面。
那一带新冠病*感染者众多,几乎每天每隔10分钟,救护车就从我的窗前经过。我们离开时,稍好一点,可能每隔半小时或一小时会有救护车经过。从公寓往前两个地铁站的地方,医院,附近的新冠肺医院。
我看BBC上,每天都会公布新冠肺炎疫情情况。从NHS公布的数据以及BBC、《星期日泰晤士报》等英国主流媒体中得知,我所在的伦敦是重灾区,养老院则是重灾之中心。
我姐姐曾在养老院工作,很多在养老院工作的朋友都告诉她,疫情中,他们所在的养老院里,许多年纪比较大、有基础疾病的人,已经不幸去世了,但没有出现不管老人的情形。
这些说法也得到了我先生教母的亲弟弟Robin的证实。Robin是个爵爷,住在一个比较高级的养老院。4月10日,他因为新冠病*走了。他92岁,有基础疾病。去年2月我们还去看了他,当时他一个人住在一幢乡下的房子里。那次去看他的时候,他的身体已经不太好。
▲英国商店门前排起长队
4月22日后,我们又搬了一次家。一个好朋友去乡下住了,所以让我们搬去他在摄*公园附近的房子,说会住得舒服一些,到新住所后,几乎听不到救护车的声音了。
99岁二战老兵借力网络为医护人员募款逾万英镑
医院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缺防护服、缺口罩、缺呼吸机……我姐姐有3医院工作,都是中国人,他们都被感染了,因为防护用品匮乏,他们只有一个口罩。
我在朋友圈写了这件事。4月2日,有两个在中国的朋友通过邮*给我寄N95口罩,但到现在还没有收到,已经一个多月了。
疫情期间,人们特别互助。比如有一些被感染的医护人员,医院添麻烦,自己在家医治,但需要一些中药,他们在社区群说了这件事后,很多人都去捐钱,包括我姐姐也捐钱了。姐姐还把药送到他们的家门口,并帮助他们购买食物。
▲英国超市受访者供图
人们对医护人员非常尊敬,很多商店、超市,都写着“每天上午9~10点是医护人员购物时间”,在此期间,医护人员优先,不用排队。他们主要购买的是食品,而不是消*液之类的物品,因为消*用品并未短缺。
为了表达对NHS(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的感谢,一位99岁的英国二战老兵汤姆·摩尔在网络上发起筹款项目,承诺在百岁生日前,自己将绕院子走完圈,每圈25米,他借助助行器完成了行走目标,为NHS募集到了逾万英镑的捐款。他的故事感动了全英国人,在他百岁生日之际,收到了超过12.5万张祝福贺卡。
每周四晚8点,我们所有人都站在阳台或窗口、门前,为医护人员拍掌送祝福。这是对医务工作者的尊敬,对他们那种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勇于献身精神的尊敬。
4月23日,我写下一首诗《困兽》,我自嘲为困兽,这是写我的现状。
困兽
一层高过一层的狂风
想圈住绝美的风景
未曾留有缝隙
年少时你我长久独占风景
成为风景中的风景
如今同在伦敦之北
老死不往来
在这个深夜,饥饿难忍
孤寂地
啃一根老玉米
虹影,享誉世界文坛的著名作家、诗人、编剧。年生于重庆。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上海复旦大学。代表作有长篇《饥饿的女儿》《上海之死》《神奇少年桑桑系列》,诗集《我也叫萨朗波》等;她的许多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
红星新闻记者王春彭莉
编辑郭宇
(本文来自红星新闻APP,请至各大应用市场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