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测试简介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当个体差异产生时,个体会出现一些消极情绪
TUhjnbcbe - 2023/11/12 21:50:00
白癜风一对一精细化治疗 https://m.39.net/news/a_5778256.html

引言

有人认为自我概念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现实自我、应该自我和理想自我。现实自我是个体所感知到的自己真实具有的特征;应该自我指个体认为自己应该或者说有义务具有的特征;理想自我指个体认为理想中的自我应具备的特征。但在现实情况中,个体往往会由于各种原因感受到自己在某些特质上无法达到自己的理想标准或者没有做到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因而导致自我概念在现实、理想、应该自我上无法统一,这种情况被称为自我差异(self-discrepancy)。

当个体差异产生时,个体会出现一些消极情绪,如沮丧、焦虑等。如Higgins指出,当个体发现自己未达到理想标准,没有得到期望的积极结果时,即现实自我未达到理想自我的标准时,个体会出现沮丧类的情绪,如失望、难过等,而当个体发现自己没有做到应该做好的事情,作出了消极行为或者得到不良后果,即现实自我未达到应该自我的标准时,个体更可能产生激动类的情绪,如焦虑、生气等。

还有研究者从文化差异的视角研究中西方文化下自我差异与情绪的关系。如Cheung的研究表明,西方背景下,当个体感知到自己未达到理想自我的标准时,个体更倾向于产生抑郁情绪,而在亚洲背景下,当个体感知到自己未达到理想自我的标准时,则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而在当今社会,媒体、商家会通过一些方式向消费者传达出社会的理想标准,如身材匀称、学习成绩优秀等,当消费者将自己的现实表现与社会中的理想标准作比较,并发现自己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有所差异时,焦虑情绪就会产生。因此本文将焦虑情绪的定义为,个体意识到自己的现实表现与社会理想标准有所差距,并感知到在某一领域可能发生某种潜在的对自我概念的威胁,因而产生的一种负面情绪,在这种情绪下,个体会产生一种缩小差距、保护自我概念的动机,作出相应的行为表现。

焦虑情绪的启动范式。国内学者张娅玲将焦虑情绪的启动方式分为两大类,分别是通过材料和情景来启动焦虑情绪。其中,通过材料启动主要指给个体展现能够引起焦虑情绪的材料,如视频、图片、音乐等等。在Marzillier和Davey的研究中就使用了这种方法来启动被试的焦虑情绪。而通过情景启动则包括三种情景,分别是回忆或想象引发焦虑情绪的情境、完成压力性任务、完成有难度的挑战等。例如,在张予贺的研究中采用了进行有压力的事件的方式来诱发焦虑情绪,即通过限时的智力测验来使被试产生紧张感,在倒计时剩余5秒的时候伴以急促的滴答声,成功诱发了焦虑情绪。

焦虑的相关研究。目前关于焦虑情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理性焦虑症状的治疗与缓解,以及某一领域内的日常焦虑情绪和个体行为、认知特点的相关性研究。一定程度的焦虑情绪对个体的生存有着重要的价值,在焦虑情绪下个体能够更快地知觉到环境中的潜在危险并产生应对行为,具有一定的生存意义,而过于严重且长期的焦虑情绪则会妨碍个体的正常行为,还可能会发展成焦虑障碍。

Martens提出过低或过高的焦虑情绪下,个体的工作效率都比较低,只有在适度的焦虑情绪下,个体的唤醒水平更高,更能够快速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并且活动效率更高。总结来说,适度的焦虑情绪可以让个体对潜在威胁作出更快速、更有效的应对。研究结果均表明,焦虑水平高的个体在“点探测”任务或者“视觉搜索”任务中,更容易注意到环境中的负面情绪信息和威胁性信息。在社会决策方面,有研究指出,焦虑水平高的个体在社交中倾向表现出回避或退缩行为。

但也有研究者提出了不一致的结论,发现社交焦虑水平高的个体,更倾向于选择风险性决策而不是回避风险。研究者们还探索了焦虑情绪会如何影响个体对公平感的判断,结果发现焦虑组被试比正常组被试对不公平方案的接受程度更高,并且对不公平方案所表现的愤怒情绪也更弱。焦虑情绪还会影响个体的认知能力,有研究表明,过于焦虑不利于个体加工处理认知任务,且会减小工作记忆容量,降低信息加工速度。但如果仅是适度的焦虑状态,则会产生一定的积极结果,提高作业成绩等。

目前来说,焦虑在消费领域中的研究并不丰富。有学者发现焦虑的消费者更倾向于进行怀旧消费。还有研究通过眼动追踪发现,焦虑情绪会增加消费者对享乐食品的注意,另外,有研究者区分了悲伤情绪和焦虑情绪对享乐产品广告的评价,发现相比于感到焦虑,个体在感到悲伤时更容易消费享乐产品,而焦虑的效果却并不显著。Rahimah发现当个体存在死亡焦虑时,更可能进行绿色消费行为。Boeuf则发现死亡焦虑对非创新产品的评价有正向影响,对创新产品的评价具有负向影响。

自我提升消费的概念及相关理论自我提升(self-improvement)指个体有意识地追求有助于改善自我相关的某些方面的结果的动机,包括个人特质或在重要领域的表现,如智力、道德、社会自我、身体自我等,具体来说,个体提升气质和外貌、提高自己处理某事的技能和能力、改善身体健康等都属于自我提升范畴。因为自我提升和自我增强(self-enhancement)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有研究者对二者进行了区分,自我增强主要在于维持或者提高自我概念的积极程度(或者降低消极程度)的动机,这种动机一般产生于知识难以容易获取的情况下,而自我提升则是指个体在面对可以获取的知识时,努力增加知识,使自我概念变得更加积极的一种动机。相对于自我增强,自我提升与未来取向更加相关。

在消费背景下,能够使个体在某项任务上做得更好或者改善自我某些方面的商品可以归为自我提升消费的范畴。目前,学界主要用自我差异理论来解释自我提升消费。如前所述,个体的自我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现实自我、应该自我、理想自我,但是这三者常常无法达到完全统一。当个体的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现实自我和应该自我产生不一致时,就会产生去抵消或者减少自我差异的愿望,购买、使用、消费可以帮助减少差异的产品和服务,即进行补偿性消费行为。Mandel提出了个体解决自我差异的五种不同方式:直接解决、象征性自我完成、分离、逃避和流体补偿,而自我提升消费就属于直接解决策略中的一个方式,能帮助消费者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带来的差异感和威胁感。

自我提升消费意愿的测量。目前来说,自我提升消费意愿还没有较为成熟的测量工具,比较常用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仅提供自我提升产品,另一种为同时提供自我享乐产品和自我提升产品,来看消费者的购买倾向和意愿。如丁瑛在研究中采用了后一种方式,利用7点量表的方式来测量,通过得分的大小来判断个体的自我提升消费意愿。而在Thomas的研究中通过对同一产品进行不同的描述来更改商品的享乐和提升状态,进而让被试评估购买意愿。在非消费领域中,Juliana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测量个体的自我提升倾向的方式,即观察个体为学习困难测试所付出的时间和努力的多少,所付出的时间和努力越多,代表个体越倾向于进行自我提升。

自我提升消费的相关研究。自我提升消费能给个体带来许多的正面影响。如自我提升消费能帮助个体提高自身能力、更好地完成相关任务,更全面地了解自己,以达到自我实现的过程。关于在何种情况下,个体更容易进行自我提升消费,有些研究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丁瑛等发现,当个体处于拥挤环境中时,更愿意进行自我提升,进而更倾向于进行自我提升消费。

社会拥挤会造成对个体自我概念的威胁,面对这种威胁时,个体可以通过消费自我提升产品,提高自身能力和社会地位,进而增强对空间与人际距离的掌控权力,增强对外界环境的掌控感。此外,有研究者发现,内疚情绪也会增加个体对自我提升产品的购买意愿,并且会延伸到与内疚情绪来源无关的消费领域,但是这种效应只发生在认为自我特性是可塑的个体身上,即渐进论者,对于认为自我特性不可塑的、实体论者来说,并不会产生这种影响。

结语

而这种影响产生的原因,在于个体对过去错误行为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当个体差异产生时,个体会出现一些消极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