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测试简介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电影爱在日落黄昏时2004九年是一
TUhjnbcbe - 2023/12/29 18:07:00

九年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是一个缺乏特定意味的数字,它长过他们人生诸如求学、工作(更不用说恋情)等哪怕是最稳定的任何时期。

所以说一个早熟的孩子他的成熟是假的,如果所有高度的情感可以极端地浓缩在某个瞬间,那么,要体悟到这个瞬间的意义却绝不是短短几年就可以完成的。

从《BeforeSunrise》到《BeforeSunset》,戏里戏外都是9年。看完前作,似乎最大的一个悬念是——他们六个月后有没有如约相见?

仿佛巧合的是,在后作《BeforeSunset》的开头,杰西带着记录九年前这场邂逅的小说来到法国巴黎的签售会时。

女读者向他提出的是相同的问题:你们六个月后见到彼此了吗?男人的回答很聪明,他说你可以把这个问题当作一个测试,如果你认为他们相逢了,那么说明你是个理想主义者,如果你不那样认为,那么可能你是个怀疑主义者。

此时的女主角席琳正淡淡地微笑着出现在书店签售会的角落。

01.

如果说前篇讲的是一生仅有的最浪漫的一夜,那么Sunset讲的就是最遗憾的错过和最难得的重逢。年轻时的浪漫如同9年前的日出一样朝气蓬勃,年过三十的现实生活就如同9年后的日落一般暮暮沉沉。

在电影无休无止的对话开始之前,Celine说她得先问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天你赴约了吗?”

然而真正的回答在后来男女主人公走下船后的聊天中。女人说:如果你真的见到了我,我们每天不停地做爱,你还能写出那样的小说吗?男人耸耸肩说:我倒乐意接受这样的挑战……

他们的对答经常是半真半假的,这种半真半假的对答虽然很幽默或者很揶揄,但却充满着忧伤和魅惑。

然而,全部的忧伤和魅惑不过是因为他们如今所身处的现实以及对此的了悟。正因为如此,当男人玩笑一收的时候他会说:Iknow。Itsnotaboutsex。其实更恰当的说法是:Itsnotabouttime。

也就是说,如果他们真的重逢了,即便给男人足够的时间,他能写出同样的作品吗?无论你乐观还是悲观,我想你的回答都一样会是否定的,那个提问的女记者显然太入戏了,我说过,太入戏的人才会在影片结束后问关于“后来”的问题。

这里,我又想起了关于这两部电影的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朋友对我说:“在你看之前,我得告诉你一个经验,那就是先看哪一部作品你后来就会比较偏爱哪部作品,至今我还没遇到例外。因此你面对的是一个命运问题——你到底先看哪一部呢?”

这的确是个“命运问题”,因为在我看之前,我当然无从选择,而如果我看过了,那也就不存在所谓选择了。

既然无从选择,那么这就不是什么重要的问题——重要的不是“你先看哪一部”,而是“为什么先看哪一部就会更喜欢哪一部”。

这里有并非“经验”或“概率”的因素,也就是说,得出“先看哪一部就会更喜欢哪一部”这个结论是存在某种“命运的必然性”的,违背这个结论倒可以被归为“概率”这样的偶然因素。

事实上,更进一步说,这个结论是两部作品都非常成功的重要证明,在陈述理由之前,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假设我们总是更喜欢后看的这一部,那意味着什么?那意味着每一部作品都不具有“完成性”,都缺少落在作品之外的一些事。

也正因此,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应该将《BeforeSunrise》和《BeforeSunset》看作是两部彼此独立的作品,我得说这两部作品当得起我们如此看待它们。

然而,我们之所以需要如此提醒自己,又恰恰是因为我们无法同时观看这两部作品,我们无论先看哪一部,这部作品就会参与构成我们自己,然后在接下来看另一部时,那样一个被构成的自己就会参与进来。这是自然并且合理的事,妨碍我们独立地看待作品的并不是先后顺序,而是我们对待它们的方式。

02.

现在我们回到开头的这个问题上来。

在事先,两个年轻人一定相信彼此都能如期赴约,这同他们当时真实的愿望相一致。而事后,席琳由于某种原因未能赴约,当她在听杰西同样说也没去时则生气的问:“你最好有个好的理由!”

可见,席琳一样在意男主角是否赴约。多年之后的她依然还在原地,和当初定下约定时一样,希望对方(同时也希望自己)如期赴约。

反过来,对杰西来说也是一样的。他如期赴约但没有见到席琳,在痛苦甚至愤怒之后认定她一定有某种足以让她没能赴约的理由,而多年后的重逢他如愿以偿地听到了那样的理由——女主角最爱的外祖母去世。

但是,他因此释然了吗?

不,没有。他更痛苦了。

若是女主角早已忘记了他,根本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他恐怕倒远没有那么痛苦,但问题是,当他的预料印证之后,痛苦反而更深了。

他在游船上仰天浩叹:“Why?Whyyoudidnt

1
查看完整版本: 电影爱在日落黄昏时2004九年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