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测试简介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社交机器人的危害是什么
TUhjnbcbe - 2024/2/17 17:13:00

在线社交网络的迅速发展为网络犯罪分子提供了犯罪良机,社交平台部分数据的公开性及用户身份的匿名性,使网络犯罪分子能通过网络进行诸如隐私数据获取、网络钓鱼、广告欺诈、安装病*软件、妨害他人名誉等违法乱纪活动,以获取利润或达成个人目的。因此,研究社交的危害和变化特点,为相关部门管理网络空间提供建议有重要的意义。

一、侵犯用户隐私

多数社交网络平台用户为了进行更广泛的社交,不介意在主页上公开少量个人信息,在发布内容也会不自觉透露一些个人隐私,比如性别、职业、年龄、地理位置等。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人人都可以访问其他用户的主页和发布的内容,这些被不经意泄露的个人信息很有可能被不法分子收集利用。

由于这些个人数据是从开放的社交平台获取,因此搜集这些信息无需暗地里使用欺骗的方法,任何网络用户皆可完成,也包括社交机器人。对网络用户公开信息的抓取不是社交机器人窃取隐私的主要方式,其主要依靠渗透在线社交网络的方式窃取平台用户的隐私,即伪装成人类用户,和其他合法用户建立好友关系,进而在与其互动的过程中获取更多他们的个人信息。

社交机器人和人类用户建立社交关系并非难事,大量研究表明人类用户在面对陌生好友申请时会不加考虑地通过。上文提到的都灵大学计算机系学者Aiello等人设计的实验证明了一个不受信任的机器人账户仅通过自动访问活动就能与大量人类用户建立社交关系,进而变得受欢迎,拥有网络影响力。

Aiello创建了一个名为“lajello”的社交机器人账户,其主页个人信息一片空白。“Lajello”定期对目标用户的主页进行访问,且不做任何模仿人的行为。实验结束后,名用户就主动和它建立了好友关系。

以色列班固利恩大学的AviadElyashar等人为研究社交机器人对组织中特定用户的渗透效果进行了实验,实验以全球最大社交媒体Facebook为平台,选择了两家技术性组织作为实验对象,因为此类组织的员工应更注意隐私保护。

实验分别选择了目标组织中的10名特定人员作为目标,然后让社交机器人向10名特定人员的共同好友发送好友请求,接着向10名特定人员也发送好友申请,这10位人员通过好友申请即为渗透成功,结果在两次实验的成功率分别达到了50%和70%。实验证明了社交机器人获取一个陌生人个人隐私访问权限是多么容易。

哥伦比亚大学的Boshmaf等人通过在Facebook上部署一个社交机器人网络,简称SBN,测试在线社交网络面对机器人大规模入侵时的表现。SBN由个社交机器人,一台僵尸主机和命令控制通道组成,其在Facebook上运行了8周,目标是大规模渗透进Facebook(即用户同意社交机器人的好友申请),获取用户隐私数据。

SBN一共发送出条好友申请,名用户接受了申请,当社交机器人和Facebook用户拥有11个以上的共同好友时,用户对好友申请的接受率就会上升到80%。社交机器人与人类用户成为好友后,它们就可以解锁好友账户更高的隐私权限,获取更多关于好友账户的个人信息。

此外它们还可以以朋友的身份与人类用户进行交流互动,人类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也会泄露隐私给自己的这位“好友”。这些个人数据会被社交机器人背后的控制者转手卖出,获取经济上的好处。或是利用原账户的社交关系发送垃圾邮件,进行网络钓鱼,骗取更多人的隐私。

二、传播虚假新闻

网络假新闻横行已经成为了社交媒体时代的顽疾,一条没有根据的消息一旦被发布在网络上,就会被数十亿网民围观转发,一夕之间席卷全网。研究假新闻的来源与传播对假新闻治理有重要意义,过去我们普遍认为新闻媒体和网民是假新闻的主要制造者和传播者,但最近有研究表明社交机器人应该对网络假新闻传播负主要责任。

社交机器人能在传播虚假信息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在于它们对在线社交网络入侵之深,包括全球影响力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Facebook和Twitter,以及Reddit这样的新闻聚合网站。年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报告称:Twitter上将近95%的账户是社交机器人,这些账户传播的Twitter链接已覆盖当下66%的流行网站,新闻聚合网站89%的链接也都来自僵尸网站。

印第安纳大学布卢明顿分校的ChengchengShao等人分析了在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及之后的万条Twitter消息,发现社交机器人在虚假信息的传播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他们抓取了由七个独立的事实调查机构和个网站发表的文章,这些网站经常发布虚假和或误导性的新闻。

通过两大工具:可以追踪发布内容传播趋势的theHoaxy平台和检测社交机器人的Botometer机器学习算法。基于社交机器人是虚假新闻传播者的假设,实验者使用Botometer对发布新闻链接到Twitter的账户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社交机器人是选举期间假新闻的超级传播者。

在虚假信息的早期传播阶段,社交机器人尤其活跃,并且倾向于针对有影响力的大V传播,试图通过他们扩大假新闻的影响范围。人类很容易受到这种操纵,转发那些发布虚假消息的推文。

桑利亚纳大学的SchlitzerAlyssa对年Twitter上热门虚假新闻的传播进行了分析,旨在研究人类账户和社交机器人对虚假新闻传播的影响。结果表明虽然社交机器人对虚假新闻的传播产生了影响,但是人类用户在传播假新闻的过程中参与更多,这是由于社交机器人倾向于从外部来源发布垃圾邮件内容,不容易被检测到。

社交机器人扩大假新闻传播的能力很快被*客、企业等个人或组织注意到,他们大批量购买机器人账户造谣传谣、打击竞争对手,给自己带来直接的*治和经济利益。美国媒体情报公司ZignalLabs的首席执行官JoshGinsberg在接受Recode专访是提到了一个自己客户的例子。

客户公司的原合作伙伴纷纷转头去了他们的竞争对手那里,ZignalLabs调查发现,一个巨大的僵尸网络在背后运作,造成了此次事件。机器人账户捏造了对客户公司不利的虚假新闻,随后主流媒体跟进报道,华尔街也注意到了这则消息,最终公司的市值下降了数十亿美元。

就目前的研究和报道来看,使用西方社交机器人传播虚假信息主要出于*治目的,社交机器人可在选举活动中为候选人营造虚假声势、诋毁竞争对手;鼓动民众意见、推进*治活动实施;掩盖争议性的声音、镇压网络抗议等。

三、社交机器人带来的传媒变化

传播媒介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传播的不同阶段,每一阶段其功能都超越甚至颠覆了过往的媒介技术。根据媒介技术形态的演变,麦克卢汉提出了著名的“媒介延伸论”,媒介可以作为人体的一项辅助器官,延伸人身体的部分功能。

如报纸的出现是对人视觉的延伸,广播的出现是对人听觉的延伸,电视的出现则是对人视听的延伸。传统媒体的传播仅仅是一种单向传播,即“机→人”。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发展,依托于此的各类移动终端成为了继传统媒介之后的“新媒介技术”,互联网时代下的传播是双向的传播,“机→人”变成“人机互动”。

而依托互联网的种种新媒介也不只是对人体某一特定感官的延伸,而是从传统媒介视听觉广度延伸的“综合”走向深度延伸的“融合”。媒介技术形态演变至此,始终未脱离“对人部分功能进行放大”的特点。而社交机器人出现后,“媒介延伸论”已不足以概括这一媒介技术形态的特点。

因为社交机器人不仅是对人某些感官和肢体的延伸,作为传播主体之一,社交机器人的各项功能都接近于作为核心传播主体的人,是对人体各种细节进行全方位的放大,用“媒介是人”概括更为合适。

当前社交机器人情感计算方面成就最为突出的代表当属“微软小冰”,小冰背靠海量大数据,这些数据有些是连接到互联网获取的,有些是在和用户的交互中获得的,海量数据为小冰的情感计算提供了基础。

小冰采用微软亚洲研究院开发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CNN)的计算机视觉算法系统,能快速识别文本、语音、图片背后的情感,并对这种情感进行适当的回复。比如发给小冰一张脚受伤的图片,它能识别出脚受伤代表着痛苦,并回复:“伤这么重,痛不痛?”

总体而言,情感计算的目的在于使社交机器人等人工智能在保持高水平IQ的同时,不断提升EQ,提升自己对人的共情能力,情绪表达能力。未来的社交机器人在语义理解、对话的一致性、交互性方面都会有显著进步,媒介技术形态逐渐由服务型互动走向情感型交往。

四、结论

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机器人社交用户随之出现,不断有网络犯罪分子通过这些网络程序,窃取用户隐私、传播虚假新闻,极大的扰乱了社会秩序。在当代“媒介是人的延伸”往“媒介是人”的方向演进的时代,我们尤其需要注意这些问题。

1
查看完整版本: 社交机器人的危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