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朋友圈看到发小发了一条朋友圈,内容是她分别问了2个女儿:“妈妈掉水里,你先吃西瓜还是草莓?”,然后两个孩子不约而同都优先关心如何拯救妈妈的问题,这让她感到十分暖心。
我觉得她这样测试孩子,挺可爱,顺手点个赞,并没有多想。可是今天在刷视频的时候,看到不少家长都在用相似的问题来测试孩子,结果不同孩子有不同答案。有些家长因为孩子忽略了“妈妈掉水里”这个关键信息,直接回答“吃草莓”“吃巧克力”“吃蛋糕”等而生气,觉得孩子一天天就知道吃,根本不懂得关心父母,甚至觉得孩子只爱自己不爱自己。
因为在朋友圈看到另一个家长还因此打了孩子,所以这里我想就这件事来和家长们谈谈,从孩子不同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教育的哪些问题。
首先,孩子们都爱妈妈,选妈妈或选吃,是孩子思维有差异。可能有父母不爱孩子,可是没有孩子不爱父母。几乎所有养在父母身边成长的孩子,在0-7岁内都无条件地爱着妈妈。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妈妈们控制不住脾气打骂了孩子,可孩子还是会来讨好妈妈,抱着妈妈的原因。
那么,既然孩子爱妈妈,面对这样一个选择性问题,为什么孩子会忽略“妈妈掉水里”,直接选择了吃东西呢?
其实,这是因为孩子的思维有差异。如果孩子的思维偏感性,他会从信息中捕捉到情感色彩,回答也就更体贴和温暖。而如果孩子的思维偏理性,他就会从信息中直接捕捉到很实在的利我信息。
而研究过养育男孩与女孩差异的家长,基本都有一个常识,即大部分男孩的思维偏理性,而大部分的女孩的思维偏感性。这也是为什么大家仔细去观察回答这个问题的孩子,会发现大多数女孩否发挥贴心棉袄模式“救妈妈”,而男孩大多都回答了“吃草莓”“吃蛋糕”“吃巧克力”。
其次,忽略“妈妈掉水里”的关键信息,父母要注重培养孩子阅读能力。有些人说,回答吃东西的孩子,是逻辑思维能力太差。而事实上,在一个毫无逻辑的问题面前谈逻辑,对孩子实在不公平。这个毫无逻辑的问题,考验的其实更多是孩子捕捉关键信息能力。
孩子忽略了“妈妈掉水里”的关键信息,可以直接反应出捕捉关键信息能力差。而捕捉关键信息能力差的孩子,大多阅读积累浅,阅读能力差。
我发小的两个女儿从很小就一直有睡前阅读的习惯,她们现在分别是4岁和6岁,家里的图书已经好几捆了。她们在这个问题面前,第一时间就捕捉到关键信息,这得益于她们有很好的阅读基础,具备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
而在这里,对于那些回答吃东西的孩子的家长,家长们与其毫无道理、莫名其妙地责怪孩子逻辑能力差,不如从现在起去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增加他们的阅读量,从而提升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
最后,孩子的任何言行都与父母教育有关,要学会从“孩子的不好”中去调整。教育心理学上说,家庭教育本质上就是人格渗透。孩子的任何行为背后都反馈出父母教育方式的可靠性和存在的问题。
就如这个事件,孩子的思维差异、捕捉关键信息能力差异才决定了他们会给出什么回答。父母不应该纠结于孩子的回答只知道吃,而应该从孩子的回答看到背后存在的教育缺失。
教育是一件双向性活动。父母灌输给孩子的教育,孩子的言行举止中会体现。而从孩子的言行举止中,父母要懂得看到自己的教育的方式和理念是否合适孩子,然后去慢慢调整,努力做到对孩子因材施教。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养出一个有善念、有是非观念、有温度的孩子。
————————
作者简介:我是星主,专研教育发展与心理,坚信教育是人生幸福的传递。关于教育成长路上,上到大学下至小学,有困惑来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