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对接“审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的内涵,蕴含着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等一系列内容。其载体是语言文字作品,其核心是把握其“文学性”,其旨趣是培养学生的审美,包括审美意识的萌发与保持、审美经验的建构与发展、审美能力的培育与提升、审美观念的确立与形成及审美素养的积淀与生长。要使这一学习任务群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落地,还有许多问题待解决。
本文以六下“多姿多彩的民俗”为学习主题的单元教学作为例子,从任务群学习的起点、开展和达成三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任务群教学的起点:构建整合学习和激发兴趣的学习主题“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实施的起点是学习主题。学习主题“多姿多彩的民俗”的确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它为教学提供了目标性的保障,它是后续项目实施、学习任务设计、学习活动开展的“魂”;其次,它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学习领域,这就可以使语文学习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价值观整体推进;最后,该学习主题具有一定的弹性,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有开发的空间。
“多姿多彩的民俗”这一学习主题,是课标要求、教材状况、学生学习等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自新课标要求看,该学习主题体现着新课标的要求,如在学习任务群第三学段学习内容部分要求“阅读表现人与社会的优秀文学作品”,在文学阅读中“走进广阔的文学艺术世界,学习品味作品的语言、欣赏艺术形象”“积累多样的情感体验”的要求,在创意表达上“学习联想与想象”“尝试富有创意地表达”等要求。自教材编排看,该学习主题有着统编教材的支撑,我们以六下第一单元“十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主题单元为基础构建学习单元,除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等单元课文外,学习单元还融入了《故乡的元宵》《粥》《过去的年》等文本资源及春节民俗等生活资源。自学生学习看,学习主题“多姿多彩的民俗”贴近学生真实的日常生活,有利于激活学生生活中的民俗经验,拉近学生与民俗文化之间、与作品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情感。在此基础上,学生与文本中的多彩民俗相遇,从读懂到读通,从读通到创造,有助于其体会文本蕴含的丰富情感,洞悉和理解八方民俗所承载的文化精神,领悟民俗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进而提升自我表达能力。
任务群教学的开展:遵循项目开展任务活动设计新课标指出,基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开展的教学应围绕学习主题“创设阅读情境”,在主题情境中开展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之美、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围绕“多姿多彩的民俗”这一学习主题,任务群教学的开展注重三化,即学习主题项目化、学习项目任务化、学习任务活动化。
学习主题项目化,是指创设“多姿多彩的民俗展”这一项目情境。学习主题项目化要求教师围绕项目的实施,设计具有结构联系的学习任务链和语文活动链,使学生在项目实施中开展一项项语文实践活动,完成一个个语文学习任务,最终达成学习目标。
围绕项目情境任务化,笔者从不同维度设计了民俗展,分别为“春节民俗”“古今民俗”“地域民俗”。任务一“春节的民俗日历”力图通过制作春节民俗日历的方式,让学生梳理北京春节和家乡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感受中华民族春节民俗的多姿多彩。任务二“古今民俗小贴士”要求学生通过贴士来呈现古今作品中的民俗及其寄寓的独特情感,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表现形式下的民风民俗,进而领悟其中承载的民族精神。任务三“不同地域的民俗”是对前两个任务的总结与延伸,也是对整个项目实施的成果发布。所谓总结,就是要统整单元的课文学习,梳理不同地域多样化的文化表现形式,进行民俗活动的发布;所谓延伸,便要拓展到不同地域的其他民俗;所谓成果发布,是指项目学习不仅要有高质量的项目,还要有不同形式的成果展示,如不同地域民俗的发布会便旨在展示项目开展的成果。
围绕学习任务,笔者实现了学习任务活动化,设计了语文实践活动链。任务一“春节的民俗日历”由两项活动组成,分别为“梳理北京春节民俗日历”“介绍家乡春节民俗日历”。在制作北京春节民俗日历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北京的春天》,借助日历梳理北京的春节民俗,发现了文章在结构安排上详略得当的表达技巧,把握了民俗表达的特色密码,感受到了北京春节之长、民俗活动之多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制作家乡春节民俗日历,学生便可运用所学方法讲述家乡春节的民俗,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任务二“古今民俗小贴士”由“当下令人心动的民俗”“古诗中令我心动的习俗”“触摸作者那别样的情愫”三项活动组成。“当下令人心动的民俗”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