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焦虑型人格,回避型人格和控制型人格吗。那你知道这些人格要怎么去谈恋爱呢?
01.
或许是近些年来心理学越来越被人重视,也或许是科技和网络的迅速发展让知识的交流越来越方便。各种关于心理的科普文章,趣味小视频层出不穷地出现在我们屏幕上。
尤其是关于恋爱心理,恋爱人格的分享,动辄成为观众点击的热门。我们都想好好了解自己,再找到和自己完美搭配的伴侣,谈一场不分手的恋爱。
可随着了解越多,出现的问题却也越多,更多的人在完全了解自己之前,先给自己设定好了缺陷。
回避型人格是不是注定谈不好恋爱了啊?我是讨好型人格,我要怎么跟恋人相处啊,总是不自觉想对他好,我是不是没救了。焦虑型依恋人格要如何自救,孩子想好好谈个恋爱。
不管是某乎,还是小红书上动辄能都刷到这样的提问。
而在我身边,因为我是学习心理学的,也时常会有朋友来问我:知知,你觉得我是什么人格啊,应该谈什么恋爱,找什么男朋友啊?
知知,别人跟我告白我总是想逃避,我是不是回避型人格啊。有时我会根据她们自身的情况和问题去头脑风暴一下,可有时候我也不知道怎么办。
因为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和人格有关,也不是因为人格就谈不好恋爱。
02.
朋友小乔是人格恋爱的忠实粉丝,在她看来,有科学依据的心理人格要比星座来得靠谱的多。当MBTI风靡的时候,她兴冲冲地拉对象去测试,结果两个人的结果都不太完美。
她的人格性质里面多了些她不想要的缺点,对象的人格描述又不得她喜欢。当时小乔闷闷不乐了好久,最后我劝她,不要太看重测试结果,心理学界并不推崇这个测试,可以当个娱乐来看。
后来她又去看别人的视频和文章,逐条对照自己的特点去分析性格。
于是,隔一段时间,她就跑过来问我问题:完了完了,知知,我在恋爱里不喜欢主动,老是自卑,还总觉得男朋友要离开我,我觉得我是回避型人格。
我在恋爱里老是作来作去,情绪不稳定,还容易极端,我好像是焦虑型人格。知知你觉得我是不是老在讨好我男朋友啊,他说什么我都顺着,我是不是讨好型人格。
小乔一个接一个的问题让我有点头大,但好像有很多人像她一样会这样逐条代入条件,然后得出或好或坏的结论。
虽然很开心大家对于心理学的热爱,但是好像那些科普文章把大家带入了另一个迷宫,并且走不出来。
首先,人格是指个体在对人、对事、对己等方面的社会适应中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和心理特征。
它是在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后天的环境塑造中一起形成的,具有稳定性和独特性。所以不会出现一段时间一个人格的现象,那只是不同阶段的感情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问题带来了不一样的思考。
其次,人格和人格障碍都是需要严肃对待的事情,需要严格按照指导人员和操作去检测,拿随便对照出来的词汇贴上自己的标签,多少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人格可以和爱情相交,却不能把它概括。感情所延伸出来的数万种样子,其中的种种问题,也不能只靠人格来形容和躲避。
03.
其实我能理解大家想要根据人格来分析爱情的想法。可能是觉得有了科学依据,可能是想贴上标签让自己的情感更具象和唯一。
但更多的人或许是这种心理,把自己归类到某种人格里,那自己的爱情困惑是不是就能得到解决。
毕竟网上五花八门的爱情学家对不同人格都有自己的分析,不同的人格甚至有自己对应的恋爱心理和解决办法。标签化使别人认识自己更容易,那自己别的缺点也可以藏在标签里不用去现形。
但人的心理是个极其复杂的结构,它会随着人的年龄,经历,环境的不同而不同。恋爱又是个千人千面的事情,古往今来,无数爱情故事告诉我们,没有什么关于爱情的唯一解。
所以,人格和爱情叠加起来,结果可能都不是成百上千来计的,不会存在共用的恋爱公式,那些人格恋爱技巧只不过是大多数人可以用的求稳。
罗翔老师说:要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而两性交往中,其实更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人都是丰富多维的,当你把自己框在人格模型里,无形中也框住了自己看待问题的视野。
为什么想要对ta好,为什么谈恋爱没有安全感,为什么会容易生气。其实这是一些亲密关系当中的共性问题,爱是分享,爱是自卑,爱是占有欲。
只要不是过度纠结影响生活,不必对自己的性格产生怀疑。主动与对方沟通,真诚的解决问题,比靠一些人格问题解决要有用的多。
我们大可以把人格当成了解自身的一个途径,却不能说它是恋爱问题的断定。希望大家真诚而热烈的恋爱,别犹豫,要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