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
这是我的第四篇原创文章,欢迎阅读转发!
今天的推文是一篇类似鸡汤文,其实相比起来,我更愿意聊聊投资、撩妹等或有用或有趣的东西,但是,为什么突然就想不开了呢?那先说说今天聊这话题的缘由吧!
1
我为什么要熬鸡汤?
首先,要对群外的朋友交代一下做这个公号的背景,我们有个群,平时瞎聊,聊得比较多的话题是理财投资、社会热点、健身、撩妹(汉)等,前段时间有人建议,平时聊的有些东西挺有价值,但是当时没留意,过后要用又找不到了,做个公号把这些东西整理发出来,既能扩大传播,还方便保存。于是就有了这个公号,从内容到排版,都是群里的群友在共同负责,所以根本上这算是一个我们群的公号。
当然,既然做了公号,那么就不能简单的当成一个聊天记录板,也想把它做好,把我们的观点传播的更广。于是我就定了一个基本的主题——“冷静观察、独立思考、探寻本质”,围绕这个主题来做内容,话题主要也就是群聊的那几个话题。
上周在群里聊天,二龙问我,一个人做一万件好事,干了一件坏事,社会就会说他是伪君子。反过来,一个人干了一万件坏事,干一件好事,就是浪子回头金不换,这种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社会原因是什么?当时我给他做了一个回答,后来有群友建议我把这个话题整理成一篇公号文章,一开始我并没想这么干,一来我反感熬鸡汤,二来就这个话题本身我觉得也没什么熬的价值。
后来,之所以改变想法,还是熬了,原因也有二:
一是之后跟老三、老四聊天的时候,聊到一个投资相关的话题,居然与此关联起来了,扩展出了不少内容,让我觉得聊这个话题更有价值,可以支撑一篇文章了。
二是我家当家老大看了谈房价的文章,最后给出的评价是——干货太多,完全可以拆解成一个系列多篇文章——我以为这是表扬,然而她的后半句是——你吃饭只给馒头米饭不给汤,连茶水都不给一口,你吃个我看看?所以,做公号就跟吃饭一个道理,不能没有主食,可也不能少了汤。
这就是这锅汤诞生背后的故事,接下来就进入正题,按照话题发生的时间顺序展开。
2
“伪君子”的诞生
一个人做一万件好事,干一件坏事,社会就说他是伪君子。反之,干了一万件坏事再干一件好事,就是浪子回头金不换,这背后有什么深层次的社会原因?
我认为就是一个心理定位和人的心理自我保护本能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个人干了一万件好事,周围人从经验角度出发,就会在心里简单将其定义为一个好人,而一个公认的好人却干了一件坏事,那自然就是伪君子了。反之,一个人干了一万件坏事,那么社会对他的定位就是个坏人,坏人忽然干好事,自然就成浪子回头了。
类似因为定位而衍生出来的看似荒谬的事情还很多。比较常见的,比如“男人不坏女人不爱”,三天两头家暴的男人,偶尔一天给老婆倒杯水,能把女人感动得一塌糊涂。相反天天伺候老婆洗脚,偶尔一天不伺候,老婆就要怀疑他是不是有外遇了。再比如小孩考试,上回考59分,这回考60分,受表扬,上回考分,这回考99分的要被批评。
心理定位是导致这种荒谬现象出现的主因,另外还有一个次要原因,则是人的心理自我保护意识。
这个概念很容易理解,手碰到火会马上缩回去,这是生理层面的自我保护意识,还有一种心理层面的,就是人的潜意识里会不停暗示自己,我掌握的就是真理、我说的话是对的、我干的事是合理的、我占的便宜是应得的等等。
人类这种心理机能形成原因心理学方面有很详细的论述,自然进化的结果,就不展开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找资料学习,在此只简单描述其在社会中的具体表现及影响。
这种意识是人都有,最常见的体现就是“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因为我掌握的就是真理,我认可的都是正确的,所以所有和我认知不符的,就是错的、假的,不能信,这种情况在任何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存在。
更进一步则是“否定别人”,这个也挺常见。比如小明学习比我好,不是因为他更聪明、努力,而是因为他是个只会读书的书呆子。王健林赚钱比我多是因为他爹是某某,而不是因为他比我能干。陈光标捐钱做慈善是作秀,而不是他道德比我高尚。因为人在自我肯定的时候,如果忽然冒出一个明显比自身更优秀的人,就等于是在否定这一自我肯定,这时候心理自我保护意识就会强化保护效果,会自己给自己找很多理由来推翻对方这种优秀。
一旦某天有一点点蛛丝马迹显示这种自己给自己找的理由可能是对的,潜意识马上就会把这种蛛丝马迹放大强化成铁证如山、确凿无疑。于是那个做了一万件好事、一件坏事的人,就必须是个伪君子了。至于那个做了一万件坏事、一件好事的人,让他当个回头浪子也没关系,显示我的宽容博大。
3
赌徒是怎样炼成的?
稍微扯远一点,绝大多数人的心理自我保护意识只是到这个层面,这虽然会严重阻碍我们变得更优秀,但是一般也就仅此而已,不会有什么大的危害,但如果更进一步,发展到极端,就会有很大危害,最典型的就是赌徒。
没有人天生是赌徒,很多赌徒,一开始仅仅也就是闲暇时候打打牌,输赢不大。然后偶尔一两次赢得多了点,或者因为其他某些小事影响,他就会产生“赌博是致富捷径”一类的想法,这种想法一旦诞生,就会受到其心理自我保护意识的保护。
之后周围人如果劝他不要赌,致富要靠踏踏实实的投资和工作,他的潜意识就会告诉他,这人说的是错的、假的、不能信……这时候是一个重要临界点,自我否定意识越强的人,越能对抗这种自我保护,越能听得进劝,戒赌成功的概率就越大。反之,就会被这种自我保护意识所控制,别人越劝,他的自我保护级别就越高,就越肯定自己赌博行为的正当性,从而越陷越深。
所以赌徒戒赌往往需要心理医生介入,心理医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工作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刺激、强化他的自我否定意识,从而对抗他的自我肯定意识。
这个话题是在群里聊的,后来聊着聊着就扯远了,说到人最难做到的事情就是自我否定,很多人从记事开始就有的毛病,往往一直带进棺材也改不了,那些能做到自我否定的人,就都变成了更优秀的人。
后来,又有群友问到自我否定和自卑的区别是什么,因为当时已经偏离了主话题,所以也没细想,就是随口说差别应该很细微,一线之间,并没有往深里去思考,但是后来,在和家人的聊天中,又找到了一些答案。
PS:插播一条愉快的小广告
我家大当家的持有中美澳三国心理咨询师证书,中国的为心理咨询师二级证书,擅长双相情感障碍症、抑郁症、躁狂症、焦虑症等方向,收费标准为美元/小时,有需要的可以后台留言!
4
一个投资主办人的纠结
当天晚上,我家老四逼着我做面膜测试,敷脸的时候就说起个事。她用家庭证券账户建仓了一只股票,迄今持有3个多月了,对公司各方面情况烂熟于心,坚信这是一只优质股,然而如今却亏损比较大,浮亏超过20%,并且找不到亏损逻辑。因为是家庭账户而非工作账户买的,随意性相对较大,所以虽然前期已经触及止损线,可她坚持自己的判断,并没止损。如今心里有点拿不到,让我给点建议,是再坚持看看,还是止损出局。
插叙一下老四的背景。某华经管学院本硕,毕业后先就职于国内某大型券商研究所,后跳槽至同业做投资主办人,从事资产管理工作。14年我们在群里认识,16年初跳槽至某私营投资公司,全面负责公司自有资金在证券投资方面的工作。自然年,截止9月份就完成了全年考核指标,10月份开始休假至年底,全年管理资产实现绝对收益超%。
即,在证券投资这件事情上她是专业的,我们家这方面的事情她可以单独决定。每回她问我类似的问题,基本都是她心里已经有倾向了,只是还下不了决心,这回也不例外,于是我就顺着推了一把,给她的建议就是坚决遵守投资纪律,认输止损。
这话题到此也就结束了,接着老三又在一旁开玩笑,让老四别听我忽悠,自己那么专业,既然认定了是好公司,就该相信自己、坚持下去,听我忽悠明天止损卖了,没准后天就涨,就跟之前的贵州茅台似的,到时候就等着哭了。
听了老三这话,老四就说对啊,她那么看好的一只股票,已经坚持3个多月,现在止损放弃,算不算是半途而废?至此已经进入闲扯模式,我随口跟她开玩笑,这不叫半途而废,这就像咱们白天刚在群里聊过的,人最难做到的事情就是自我否定,所以你这叫勇于自我否定,能让你更优秀。否则你就不是坚持,而是固执了。
老三是学新闻出身的,曾经做过记者,对文字比较敏感,就笑话我玩文字游戏,“半途而废”和“勇于自我否定,“坚持”和“固执”,根本就是一回事,得看结果,结果好了就是勇于自我否定、是坚持,结果不好就是半途而废、是固执。后来我们就围绕着这个问题掰扯了起来,我一时之间也说不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但我感觉肯定不是从结果来衡量的,就给她们举了个例子。
5
谁在坚持,谁又在固执?
我之前刚好和老三聊起过她母校樱花的话题,我就举例,我要从北京到武汉去看樱花,可以坐飞机、火车,还可以自驾、骑单车,或者步行。我一开始选择了步行,走到石家庄,我发现太慢了,按照这个速度,等我到武汉,花期早过、看不到了,于是我就调头回了北京,这叫半途而废。但如果我找辆共享单车骑着去武汉,没准就能赶上,也就是否定了我之前步行的决策,这是自我否定。继续自我否定,如果我也不骑单车,而是坐高铁,肯定能赶上……很显然,半途而废,我永远都到不了武汉看樱花,自我否定,却能让我更快更轻松的到武汉看樱花,可见半途而废和自我否定不是一回事。
顺着话头,从这个例子不难反推出二者的区别——半途而废是从根本上否定目标,而自我否定,只是从技术层面废了原定实现目标的手段,用更好的手段取代。再进一步反推,很容易也就看出,所谓坚持,是坚持要去到武汉看樱花,而不是坚持要走路去,如果坚持走路去,那就成固执了。即,坚持忠于目标,固执忠于手段。
继续往深处思考,很容易就能发现我白天随口敷衍的那个问题——自我否定和自卑的区别——的答案,很简单了——自卑是走到石家庄累的不行,觉得我根本看不到武汉的樱花,这是一种对自身实现目标能力的否定。而自我否定是在石家庄累趴了的时候,发现步行去武汉这个办法行不通,应该考虑别的办法,只是对实现目标的手段的否定。
举完这个例子,我就顺着给老四掰扯,我们投资股票的目标是赚钱,而不是验证决策对错,具体选择了某只股票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现在这个股票亏钱了,背离了我们的目标,当然就应该进行自我否定,重新选择一个手段了。继续死扛下去,那不叫坚持,真的变成固执了。
老四深以为然,彻底被我说服,决定第二天止损,半开玩笑的说这就是投资反人性的活证。
6
为什么投资是反人性的工作?
“逆向投资”、“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投资是反人性的工作”,类似的话,很多人肯定都或多或少听说过,投资为什么是反人性的?就是因为,好的投资结果一定是建立在大量自我否定基础上的。
以投资中入门的股票来说,很多股民都经历过这样一种情况:10块钱买了一只股票,涨到15块,心里纠结——我要不要止盈了?
止了,这二天股票涨到16块,捶胸顿足,哎呀呀,卖早了,亏大了……
不止,第二天股票跌到14块,捶胸顿足,哎呀呀,昨天怎么不卖,亏大了,它要是再回到15块我就坚决卖了!第三天到了13块,哎呀呀,亏大了,它要是再回到14块我就坚决卖了!第四天到了13块……终于有一天,股价到了9块,从赚钱变成亏钱了,纠结的问题也就从要不要止盈,变成要不要止损了。
我们家也曾经发生过一件类似的事,当时也在群里聊过一些。我们家曾于15年四季度到16年初,陆陆续续买了一些贵州茅台股票,之后又做了波段操作降低成本,到17年10月份,成本已经做到了80元上方,而股价则涨到以上,获利颇丰。彼时我家还没有老四,老二负责证券投资,面对巨额获利,老二想要清仓止盈,但就是拿不定主意,于是我们就开了个会讨论。
我和老二赞成止盈,老大和老三认为还会涨,应该继续持有,最后是我从宋挥玉斧到嘉诚撤退,把一番要懂得进退、适可而止的大道理说的天花乱坠,总算说服了她俩,同意清仓卖出,于是我们就在-之间陆陆续续减仓直至清仓。然而就在我们清仓后的第二天,大涨7%,之后接连暴涨两天,股价一口气冲破元。自此以后,老大和老三就每每拿这事来取笑我“适可而止”。
80多的成本,-之间卖出,两年时间赚了好几倍,显然是一笔非常成功的投资,为何我还会被取笑呢?我跟老大讨论过这个问题,她告诉我从心理学角度看,这就是典型的自我保护意识的体现。
因为我们在这只股票上赚钱了、占便宜了,潜意识会告诉我们,赚到的都是我们应得的,既然是应得的,就不会有什么惊喜,因此很容易就被忽视,我们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在那些意外之喜或者是损失上。原本只要继续持有,就能够轻易获得的利润,因为我的“适可而止”而没能获得,潜意识里就会被视为损失,于是就总记得。
不信试试,你还记得去年3月份你到手工资的准确数额吗?但是如果你五年前在某家公司上班,公司倒闭,最后一个月块的工资没拿到,你到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
10块的股票涨到15块的时候,我们会认为赚到的这5块是应得的,于是很快就忽视了这5块,在意的重点变成了它什么时候涨到16、17……
此时如果股价跌到14块,实际上还赚了4块,但往往却会认为是损失了1块,就是因为我们此前已经认为那5块利润是应得的,应得的忽然减少,当然就是损失了。损失会让我们耿耿于怀,总想着挽回,于是就继续持有死扛。
怎样才能避免10块买的股票涨到15块、又持有到14块,进而又把14块的股票持有到13、12……9块?
答案就在上面的论述中了,就是要随时对抗自己的自我肯定意识,随时提醒自己,赚到的钱并不是我应得的,是意外的惊喜,我的成本仅仅10块,虽然现在从15跌到14,但我还是赚了4块,可以开开心心收手了。
自我保护意识是人类进化的结果,是人性,而要做好投资,却要随时对抗这种意识,自然是反人性的。当然了,投资之所以是反人性的工作,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但因为跟本篇内容关系不大,就不展开了,以后有机会再说。
以上!
这里是观而独思
冷静看世界
独立陈观点
力争不偏激、不跟风
谢谢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