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版
软体机器人:手臂如象鼻一样灵活有力
4月18日获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小平研究团队突破了刚性机械手臂的局限性,利用软体机器人手臂解决了不确定性场景中机器人的操纵问题。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机器人领域知名期刊《国际机器人研究杂志》上。
受象鼻启发,研究团队于年提出了一种蜂巢气动网络结构,并基于这种结构设计制备了同象鼻一样兼具灵活度和大负载能力的软体手臂。软体手臂可以像人类一样轻松完成生活中各种任务,不需要提前对环境进行精确建模,也不需要力传感器精确的感知环境接触力,甚至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受到人为捣乱也不影响完成任务。
ArcFace免费算法助力人脸识别疫苗核签仪快速落地
疫苗接种对程序规范要求极高,需要实施“三查七对一验证”制度,核对受种对象的姓名、年龄、疫苗名称、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等信息,流程严格繁复。
在系统性的要求下,人脸识别疫苗智能核签仪正成为提升效率和完善流程的重要手段,并在全国范围内快速应用与部署开来。
ArcFace作为一款以离线、免费、集成简单高效的人脸识别算法,在性能上也相当出色,尤其是最新发布的ArcFace4.0,对于人脸检测、人脸识别、活体检测、人证核验等算法模型都进行了全面升级,精度大幅提升,活体检测的防攻击能力也得到了增强。新算法还兼容了大面积遮挡下的人脸识别功能,新增多项人脸属性分析能力,能满足更多样化的场景需求。
全新LED技术,可为盲人提供能触感
目前韩国科学家正研究一种全新的柔性显示屏,用来解决触控反馈时给使用带来的影响。
这种柔性显示器,由铺在微小的低功耗近红外LED网格上的触摸屏薄膜组成,利用LED,可以在特定区域振动。
屏幕材质上上涂有一种聚合物,它能吸收光能,将其转化为热能,然后由于产生的热量而膨胀和弯曲。当特定LED需要发出振动时,LED上方的薄膜会在交替升温和降温时迅速弯曲和变平。用户可以感受到局部的振动。
血液成功检测精神疾病,精准治疗成可能
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的一项新研究,描述了一个基于血液的生物标志物面板的开发,它可以区分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以及测量一个人未来患这些疾病的风险。
研究的第一阶段涉及在几年内从一大批成年人中采集多个血液样本。这使得急性情绪状态与血液生物标志物的变化相关联。最终,研究人员确定了26种特定的基因表达生物标志物,这些生物标志物与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和躁狂症的关系最为密切。
随后,研究人员在一个独立的队列中验证了这组生物标志物,前瞻性地验证了血液测试可以有效区分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以及量化患者当前情绪障碍的急性严重程度。
在最终面板中追踪的基因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基因已知会影响一个人的昼夜时钟。研究人员表示,这可能揭示了为什么情绪障碍与睡眠中断如此深刻地纠缠在一起。并且解释了为什么一些患者会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得更糟,以及情绪障碍中的睡眠改变现象。
资本圈
融资概况
上周国内共发生了96起投融资事件,累计金额超过.78亿人民币,获投项目数量上升,但融资金额下降。
热门领域
上周最受投资人欢迎的领域为企业服务领域有19个项目获投,其次为医疗健康领域共有16个项目获投。
融资轮次分布
从融资轮次上看,上周融资事件大多集中在A/A+轮,投资人对早期项目更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