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测试简介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人格在心理学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有了
TUhjnbcbe - 2024/12/22 18:48:00

引言

作为影响着个体情感、认知和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人格在心理学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众多研究者对其提出了不少经典的理论。但正如大多数心理学概念一样,以往提出的诸多经典人格理论大多基于描述性研究,因而至今对人格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神经测量和脑成像技术逐渐被引入心理学研究,为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静息态磁共振成像作为最热门的脑成像技术,已经有心理学家借助其来探讨与人格相关的神经机制并取得一些成果,但大多数研究集中在艾森克人格理论上,而对一致性最高的人格分类模型——大五人格理论各维度背后的脑神经机制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将借助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中的局部区域一致性技术来揭示与大五人格各维度相关的神经生理机制,为人格心理学的研究作进一步补充。

以往研究者往往将人格和智力视为两个完全独立的概念,但鉴于人格目前还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有研究者提出智力也许是人格更大领域中的一个构念。从已有研究中可以看出,人格各维度与智力间确实存在着相关,尤其是神经质和开放性与智力间的关系尤为稳定。以往多项研究中发现了智力的额顶整合理论,除此之外,一些研究还发现智力与扣带回、杏仁核之间存在关联。

而Gioia的研究中发现外倾性与额顶网络也存在着关联,另外神经质与扣带回和杏仁核之间的关系也在研究中被证实。尽管无论是从理论的角度还是脑神经机制的角度来看,人格与智力间关系的研究都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以往研究得出的结论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原因之一是之前研究中选用的研究量表并不统一,多偏向于一些认知测试。以往有关大五人格的研究往往只以其五个经典维度为研究对象,而对大五人格的研究中发现还有比大五因素更为聚合的两个因子,称之为大五人格的元特质。

元特质理论源于因素分析的大五人格理论在研究中被发现其五大特质间并非完全独立,进而发现其五大特质并非最为概括的水平。Digman使用探测性因子分析对大五人格各因素进行研究后得到两个显著性因子,他分别将其命名为a(神经质,认真,愉快)和b(开放,外向)。后续的一系列研究也证实了这两大维度的存在,并将之称为大五人格的元特质,被命名为稳定性和可塑性(由大五人格的五个因素组成)。

可塑性反映的是“在行为和认知两方面都以新奇的方式灵活探索和参与的倾向”。稳定性则由宜人性、尽责性和神经质组成,指的是“保持稳定性和避免情绪、社会和动机领域混乱”的倾向,“描述了社会化和交往过程”。与对他们的解释相一致,这两个重要因素预测了与行为可变性、冲动性和控制性相关的结果。例如,稳定性高的人外化行为较低,一致性较高,早晨型较高,发散性思维较低。

而可塑性高的人,外化行为更高,从众性更低,早起型更低,发散性思维更高。稳定性维度由宜人性、尽责性和神经质构成,三者与人际交往、动机和情绪方面的稳定性有关。神经质的情绪稳定性维度与避免负向情感和抑制行为或动机有关。以利他、信任等特质为标志的宜人性能够维持稳定的社交关系。尽责性与动机的稳定性有关,包括有条理、成就追求、自律等特质。

可塑性由开放性和外向性构成,两者与对新奇和意愿自主探求的趋向有关,与认知和行为的灵活性及可塑性相联系。开放性包含好奇心、想象力、对新感觉/观念/行为的灵活性,表现了个体对经验感受进行验证及对事物进行扩展的需求程度。人们对外倾性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格在心理学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