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缓解疫情给同们带来的心理压力,增进我校学生对心理学、脑科学、认知神经科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了解,更科学全面地认识自己的人格特质、评估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11月8日,西南政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研究中心和特殊人群心理与智能管理服务中心在北苑食堂室心理咨询中心顺利举办了“脑波里的心理健康大数据”——脑电波心理检测体验活动。
神经元
人类大脑中,有千亿神经元,首尾相连,所有神经元细胞的电活动传导到头部皮肤表面,叠加后就形成了分布于整个头部皮肤区域的综合电位。采集任何两个皮肤点之间的电位差,经过放大器的放大,就得到了随时间变化的脑电波波形。即只要存在神经元的极化,我们就能测到脑电波。脑电波的变化就代表了人的意识、认知和情感的变化。
心理
人类所有的认知能力都是在认知脑内经过刺激训练而形成的,每个人的认知脑由于成长环境的差异都会形成自己独有的“认知闭环”,认知闭环会形成人的思维模式,思维模式和心理脑共同组成了人的心理。脑波测评采用国际尖端的头戴式脑电波检测仪器,安全无痛无副作用,通过神经反馈技术,感应脑电波波动,从而对大脑做出准确判断。
测试人员应用“聆佑智能守护平台”的PB-Ⅱ型脑波心理检测仪对自愿参加活动的数十余名来自各学院的同学分别进行了测试。脑波心理健康检测评估系统是通过采集左右脑两导脑电波信号,并经由模数转换,成为数字信号,经由无线通讯控制模块发送至互联网,经由互联网云计算,在服务器端实施大数据实时计算,获得有关脑电波每个计算窗口的一簇多维度定量标记数值,再经由多元线性回归和模糊识别计算,得出有关心理健康的五个维度以及包括安全感、情感感受、内源性焦虑、外源性焦虑、左脑型抑郁、右脑型抑郁等20项心理数据指标,实现对被测者心理状态的实时评估和精准分析。
心理健康检测仪的检测过程依靠对被检测人脑电数据的采集,而非量表答题式测评,有效避免了主观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检测报告通过评估系统自动分析评判,杜绝人工评价的失误和漏洞,提高了检测过程及报告的客观性、准确性。一次检测可评估五个维度共计20项心理健康指标数据,能够科学、全面的反映出被检测人近期的脑状态及心理健康情况。
在咨询中心的舒适氛围和仪器舒缓的音乐声中,参加活动的同学按登记顺序完成了每人6分钟的测试过程。几乎所有被测人员都是第一次真正接触到脑波心理检测仪器。在场的很多同学都认为本次活动对他们来说是非常新鲜的体验,是一场“心灵奇旅”,并表示很期待收到自己的后续详细分析评估报告,以求更加完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个性倾向等心理特征。
而后,测试人员随机选取了几名同学进行了测后访谈。在访谈当中,几名同学普遍对脑波心理检测仪器的准确度表示了较高认可。比如,其中一位同学说到,检测仪在测试结束后对她的心理特征的简要分析内容中包括“有强迫性倾向、注意细节,在逻辑、数字和语言方面有优势”,这就与她本人的真实情况比较契合。
心理健康是人生发展的基石。在人生的过程中,态度决定命运,这句话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而这态度正是由我们的心理决定,没有良好的心态,处理起自己的事情来相对来说有些困难。在我们成长的过程当中,每一个阶段心理总会有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心理问题,影响着我们的人生。拥有健康心理的人,不仅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同时也把快乐传递给别人,用快乐去温暖和感染别人。
在传统量表检测太过主观,而通过脑波检测的方式进行心理测评更为科学。因此除了将其运用于到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工作之外,也可以推广其民用、商用,助力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事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这无疑为新时代社会心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作为大学生,了解更多的心理学、脑科学的相关知识,不仅有利于自身调适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也可以与他人进行心理互助、营造和谐良好的人际氛围。特殊人群心理与智能管理服务中心将继续联合我校心理咨询中心等其他部门和团体,面向全校师生开展更多优质的心理主题活动,不断提升我校心理服务工作水平。
来源:特殊人群心理与智能管理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