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皮格马利翁的国王,他性格孤僻不喜欢人际交往,但他极为擅长雕刻,于是他闲暇时间都投身于雕刻事业中,花费着全部的心力去雕刻一个女神像,在日日夜夜的精心雕琢下,在点点滴滴的付出中,皮格马利翁逐渐爱上了自己的作品——女神雕像。
这是一种真心的爱,在他心里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作品了,仿佛是自己的妻子,他每天对着雕像嘘寒问暖,为她梳妆打扮,并诚恳地向神祈愿。最终神被他打动,赋予了雕像生命,终成就了一段美好姻缘。
这是一个蕴含着人们美好期许的希腊神话,后来的研究者们也用皮格马利翁的故事来描述一种心理现象,即人心中的期待能够改变现实。
关于期望效应,在年,有个叫罗森塔尔的心理学家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可以充分说明。罗森塔尔带着自己的团队来到一个学校,在不同年级分别选择了3个班级,对这些学生进行了一项测试,测试结束后他给了学校一份名单,并告诉老师们:“这个名单里的学生,都是高智商有潜力的。”
为了防止影响到实验的准确性以及学生给自己贴标签,因此他们叮嘱学校将测试结果对所有学生保密。
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再次来到这个学校询问名单上学生的近况如何。老师们都非常激动,感叹他真是太厉害了,果然这些学生聪明有潜力,学习成绩有了突飞猛进。
再次对上一次参与测试的所有学生进行测试,最后的结果显示,名单上的学生普通成绩有了提高,并且性格更加外向有自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确实变优秀了。
是罗森塔尔真的有预知能力吗?实际上,罗森塔尔给学校的这份名单上的名字是他随机挑选的,他并没有去看测试的真实结果,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当老师们拿到这份名单后,并听到罗森塔尔的说明后,对这些学生自然而然抱有极大的期待,他们将这份期待通过生活中的情绪、语言和行为传达给学生,学生在点滴中感受到了这份正向的期许,从而也对自己有了信心,更加努力地奋发向上。
这也就是人际期望,一个人对另一个的期望本身会使得这个期望变成现实。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要不能总盯着孩子没有做好的地方,始终抱着期待孩子“改毛病“的理念,而是要注意维护孩子的自尊,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让孩子感受到支持从相信他们开始。
说到这里,有些父母就高兴坏了,因为自己一直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说不准哪天就成为了现实。在实际生活中,尤其是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调查发现有将近80%的孩子面对父母的期待会不自信,甚至有36%的孩子会感到厌倦。看起来与”期望效应“完全不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孩子们觉得父母期望过高,这种感觉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
1.孩子忽略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期望效应所说明的一样,大部分的孩子都会有意无意地区积极满足父母们给自己的潜在期望,他们会根据父母生活中的只言片语、情绪和行为等表现来判断他们对自己的期望是什么,再为自己设定目标。
此时,如果只追求满足父母期望,而忽略了自己的实际情况,可能陷入不断的挫败中,从未觉得父母的期待太高而难以实现。
因此,父母们要帮助孩子将大目标分解并分步骤实现。各个子目标的跨度合理,避免出现“一口吃胖子”的感觉。
2.父母忽略了孩子的实际情况。在有一项对对母子的调查研究中显示,有63.9%的母亲希望孩子成绩优秀,与此同时,只有43.9%孩子认为自己成就达到了优秀的程度,这相差的20个百分点,说明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的情况确实存在着。这种不结合实际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期望会给孩子过大的压力,甚至会引起孩子习得性无助,不再愿意努力。
因此,父母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格外注意“最近发展区理论”。这是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他认为学生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当前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在成人的指导和帮助下可能达到的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我们应该将教育目标定在最近发展区内,这种才能保证孩子有“跳一跳,能够着“的感觉,进而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赏识教育不可丢。父母们教育孩子时常会“鸡蛋里挑骨头”,哪怕孩子考到了班级前十名,父母们会问为什么没有考到前五名,孩子考到了99分,父母会问为什么会丢了1分。这种行为多是怕孩子在获得小成就之后骄傲,但却让孩子感受到“苛刻”。
不妨在这个时候给予一定的夸赞,让孩子感受到积极的情感,也许他们就不会觉得父母期望过高了。
心理学家詹姆斯也曾说过,人性最真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这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地方。我们都有着爱与归属的渴望,都期待着被他人所认可,那么不妨你也先开始试着去认可别人,这种爱与期望将会是相互传递的。
期望在我们充满爱的肯定中,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更好的成长。
-end.-
作者:喵心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立即删除从心理角度带你看大千世界,用有温度的文字书写所感所思所悟,愿能让你感受到温暖和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