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北京冬奥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共摘得15枚奖牌。好成绩的背后,高性能的服装功不可没。
速度滑冰比赛服可以降低阻力、短道速滑服装的面料要求“冰刀划不破”、冬季项目服装普遍对“耐低温”有高要求、中国花样滑冰“战袍”注重美感……围绕“快、护、暖、美”四个关键技术问题,国家冬季运动服装装备研发中心主任、北京服装学院长聘教授刘莉带领团队为9支国家运动队研发训练比赛服。团队助力的9个项目共揽获了5枚金牌,也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中国的科技实力。
近日,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揭晓,刘莉名列其中。在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她向记者讲述了冬奥健儿“战服”背后的故事。
年初,刘莉在首都体育馆。受访者供图
研究比赛服减阻,为运动员做1:1模型
作为冰雪运动发展历史相对较短的国家,我国冬季运动高端比赛服装大多依赖进口,缺乏高科技、尖端比赛服装的自主研发体系。
“以往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队冬季项目的服装要么是国外品牌直接赞助,要么是队伍或赞助商出钱去冰雪强国买。”年,刘莉带领科研团队获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冬季运动与训练比赛高性能服装研发关键技术”项目,当时,我国冬季运动竞技比赛服的研发几乎是空白的。
为了快速研发出中国人自己的比赛服,刘莉和团队查询了所有服装的资料,将其和比赛成绩一一比对。“哪一年哪个国家获得了奖牌,我们就把运动员所穿的服装‘拎’出来重点分析,将各个国家服装的特点‘一网打尽’。”
竞速类项目比赛的高手较量,胜负往往就在分毫之间,服装的减阻性能尤为重要。为了做出“最快”的比赛服,冬季比赛服装项目团队在全球范围内搜集测试了多种面料的基础性能,并不断优化服装的肌理结构,再拿到风洞里去测试和筛选。
“我们测试服装的时候,制作1:1大小的运动员3D模型,包括任子威、高亭宇这些最好的选手,再把模型放在风洞里做测试,通过控制变量了解服装性能。”刘莉还告诉运动员,这是他们用高科技打造的服装,不是外面做好运过来的,运动员听后都很配合研发人员,“每次都很高兴,说又有新衣服穿了。”
运动员的试穿反馈,也为研发团队提供了改良参考。刘莉举例说,中国速度滑冰队运动员高亭宇的赛服制作,从模型入手到面料制造,曾经对比过56种服装结构,单是帽型就做了21种。
年9月,在中国杯速度滑冰精英联赛男子米比赛中,高亭宇滑出33秒83的国内最好成绩,打破了个人纪录。他所穿的服装是刘莉团队经过多次调整后的第七个版本。“这个大男孩话不多,每次我征求他的意见,问他好多问题,他就回复一两句。”那次他通知刘莉这个好消息的方式同样很独特,“姐,新闻联播登了”,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