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落下的声音(琵琶演奏版)蔡子越-玉聲
上个月老狗阳了,脑子里全是浆糊
于是就有了断更的“借口”与事实
...
新年悄咪咪的就来了
将这篇推文献给在路上、到家的
以及坚守岗位的朋友们
...
祝大家新年快乐
身体健康、阖家团圆
...
过年对大多数中国人的意义
是中国人最高级的仪式感
“过了腊八就是年,一年一岁一团圆”,从腊月初八开始,迎新年的序曲就拉开了帷幕,“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对联;三十晚上熬一宿;正月初一上街扭一扭……”,过年的传统习俗细致而讲究,每一件看起来都充满了仪式感。
人们从腊月初八一直要忙到除夕晚上,蒸花馍、炸丸子、剪窗花、写春联,办年货。除夕是年味最浓的时候,房前屋后,窗明几净,屋里屋外,欢声笑语。大红的灯笼高高的挂起来,靓丽的新衣美美的穿起来,一桌子的饭菜端上来,一家人围着桌子坐开来。人们像是在奔赴一场盛宴,又像是在用这种极其隆重的方式,告别过去,忘掉烦扰,敞开怀抱,迎接美好。
是中国人心中的一份美好期待
小时候,年,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因为到了过年,孩子们才能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吃上美味的饭菜,挣到厚厚的一沓压岁钱。到了过年,大人们才能缓缓卸下一身的疲惫,走亲访友,聊聊一年的收成,叙叙一年的家常。现在,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们对于过年才能吃到的美食,已没了那份迫切的期待;但是,当新年的脚步愈来愈近,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就会愈发浓烈。人们期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无病少灾。人们渴望未来的日子,欢笑多于泪水,心想之事皆能成。
是中国人的一种思乡情结
中国的新年就是一次全国人口最大规模的迁徙。“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春节情愫。万水千山,风霜雨雪阻挡不了人们回家的脚步。远方的孩子拖着行李箱,千里万里,风里雪里,几十个小时的颠簸,只为了和家人团圆。抢不到春运火车票的打工族,不惧严寒,骑摩托车,翻山越岭,也要回家过年。村口处的那个身影,家门口的那盏灯,家里那一满桌可口的饭菜,家人们那张张溢满欢喜的笑脸,都是在外的游子千方百计要回家的理由。酒还是家乡的醇厚,饭菜还是家乡的美味,人还是家乡的可亲啊!
是中国人的一个时间的节点
是人生中一年一度与我们不期而遇的里程碑。站在这儿,我们梳理过去,展望未来。
历史上我们曾被禁止的过年
农历新年曾经遭到抛弃,并且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传统糟粕,而发布这项禁止命令的则是以革命和反封建为标签的民国政府。至于事情的起因还要从年辛亥革命成功说起,从年1月1日开始,民国政府正式成立,既在制度上结束了封建统治,在很多日常风俗习惯上也一改从前,其中就包括不过旧历年。
本来中国不存在新历年和旧历年的问题,因为民国政府认为西方的制度更加先进,所以公历的历法也要学过来,但是当时学的有点过头,就是直接将传统的农历新年强制安在公历1月1日的头上,并且一直以来,新年被称为元日或元旦的头衔,也被拿来给如今的元旦使用,甚至一直保留至今。这一点,我们从王安石的《元日》这首诗中就可以看出,曾经过年的确被叫做元日或元旦,后来才改名为“春节”。而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强制推行新历,让老百姓不要过农历新年和遵守旧的历法,甚至连传统的七夕节都被强制挪到公历7月7日。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当时民国初定,政府的规定只能对公职人员起到限制作用,老百姓依然我行我素的过年。甚至这种情况还区分了南北方,因为当时北方是控制在袁世凯手中的,对此并没有太多的干涉,官员还带头阳奉阴违,偷偷在家过年。相反革命党起源的南方,特别是广东地区在年和年执行的非常严格,当时革命党的警察厅长陈景华就对广东当地百姓过旧历年严厉干涉,商贾也被禁止在农历新年歇业庆祝,而被要求强制开业。
袁世凯曾放开过年
放弃在传统新年过年的行为,激起了群众的强烈不满,尽管在北方袁世凯控制的地区,老百姓依然可以私下过年,但是多少还是受到了限制。而看到了这样的民意,当时的内务总长朱启铃在年7月向袁世凯呈上了一份,关于四时节令的报告,认为农历新年与农业紧密相关,代表了一年重要的开端,应该给予百姓庆祝,公职人员也应当放假休息。
袁世凯也迅速批准,同意将农历正月初一设置为春节,春节的名称也从这时被正式确定。而袁世凯之所以这么痛快,倒不是因为他多么重视传统文化,而是经过了2年时间,他逐渐掌握了全国的权力,正在酝酿新的独裁统治和企图复辟。在他看来,这是祖宗之法,岂能因洋人的喜好而废止。这也为当时的袁世凯积攒了一定的民意支持。新的政令颁布之后,年的春节老百姓又能光明正大的过年,特别是广东地区的百姓,在被连续压抑了2年之后,采取了报复性的过年方式,几乎家家户户都燃放烟花爆竹,所有人都在热闹的庆祝,甚至在长沙等地,新年期间的赌博行为和街头卖艺行为,警察也选择放任不管。不过,随着袁世凯的倒台,过传统新年再次被禁止。
国民政府时期再次禁止过年,后过年的传统文化是又觉醒而恢复
经过北伐战争旧军阀被打倒,国民政府已经名义上统一了全国,再禁止过新年着实没有什么道理。但是事实上,从年到年之间,禁止过农历新年一直是一个拉锯战,真正的高峰是年开始推行,到年达到高峰的第二轮禁过传统新年的政令。当时政府坚定的认为,传统新年就是封建产物,就是阻碍中国进步和世界先进文化接轨的事物。
当时所有的传统新年庆祝习俗都被一起禁止,贴春联、放鞭炮、卖纸花以及耍龙灯,舞狮子等行为都是非法的,甚至人们互相道贺新年也会面临牢狱之灾。而即使是躲在家里偷偷吃年夜饭,以及新年当天包饺子、祭祖等行为,也会因为被调查暗访的警察发现而被抓。但是,这仍然阻挡不了民间过年的渴望,不仅广大农村不受管控,城市的监狱也因此人满为患。之后,这项规定再次遭遇各界人士的反对,甚至东北地区的绿林好汉都以暗杀当地官员的方式,来反抗这项政策。
日军全面侵华春节作为凝聚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被更加重视,过年也成为了全民族的共识,民国政府再也阻止不了人民过年。尽管现在我们知道这项禁止过年的命令有多荒谬,但是自从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遭受来自西方的打压,在技术和制度上的改革求索都不见成效的情况下,也渐渐衍生出对于传统文化的不自信,这种文化自卑深深的压在中国人的身上。
现在我们在吐槽春节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的时候,如果真的取消过年,对于中国人究竟意味着什么?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历史已经给我们做过解答了,那就是中国人离不开过年,这是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也是深深的刻在中国人文化基因当中的精神图腾。
传统春节的“年味”所蕴含的心理知识
我们老祖宗们巧妙的利用了各种心理学原理,来打造了特殊的年俗,让春节这个日子在我们心中被赋予了额外的意义......
实现了“趋利避害、求吉祈愿”心理需求
求吉祈愿心理有着广泛民众基础的民俗心理现象。这是一种在杜会关系中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趋利避害心理”,即人们在说话、做事时趋向于说对自己有利的话语、采取对自己有利的行动。而“年”由来的传说所表达的正是人们驱邪除祟、躲灾避难并追求幸福安康、快乐生活的美好愿景。
春节习俗活动无一例外地充满了人们对于来年的美好祝愿。通过贴春联、放鞭炮、给压岁钱等这种仪式性的活动,希望新的一年有个好的开端、好的结果,并积极去做有好预兆的事;通过不说、不触、不吃等诸多禁忌将引发凶祸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从而满足并实现“趋利避害、趋吉避凶”的心理需求。
延迟满足的自我控制
为何要等到春节尽情玩耍和穿新衣,在心理学中就是使用了“延迟满足”这个概念,因为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民众们都处在一个国家动荡、民族存亡的时代当中,新中国成立的前几十年,民众也一直生活在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当中,需要“延迟满足”来鼓励人们。延迟满足就是人们为了一个更加长远的、更加美好的愿景而愿意自我控制,放弃当下的满足。
关于延迟满足,教育学史中有一个著名实验:研究人员为一个班的幼儿园小朋友们每人提供一颗糖,然后离开,在离开前他们告诉小朋友们,“如果你们忍到我回来而不去吃它,那么就会有两颗糖。”一部分小朋友在研究人员离开后立刻吃掉了那颗糖,也有一部分小朋友使用各种方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坚持到了研究人员回来,得到了第二颗糖。
研究发现那些愿意等待获得延迟满足的孩子们,在日后的跟踪观察里也有更好的表现。在过去中国的劳动人民便已经知道是用延迟满足这一机制激励自己努力完成一整年的劳作,同时也教育了下一代将眼前的满足与更长远的利益达成平衡。在这个情景当中,年夜饭、新衣服就是更长远的利益,所有人付出一整年的劳动期待的那份满足,自然要更加令人难忘。
满足情感需求的途径
一到过节,尤其是春节,长辈们就开始在电话与视频当中旁敲侧击,“过年就得回家啊。”、“那隔壁二婶的儿子都回来好几天了,他妈说他长了好几斤。”……催促你回家。因此,集体返乡是中国人每年一次的重要活动。
如果你哪次过年不回家,他们一定是伤心无奈加愤怒,表示春节就应该全家团圆,你自己一个人漂泊在外算是怎么回事?长辈们重视团圆的原因之一当然是长时间不见你,想你念你,但在这种思想之下,还包含着补偿心理。平时我们在外工作,长辈们很孤独,这对于生活在“养儿防老”的社交氛围当中的长辈是一种心理偏差。于是他们就需要为自己设计一个补偿机制,你可以平日里不回家,但是在过年等重大传统节日的时候一定回家,这有利于帮助他们减轻焦虑和内疚,也让他们看到你们过得好,能更放心。补偿心理从根本上来讲,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人们借助补偿行为,来避免自己受到伤害,就像长辈们平日里孤独,希望我们过年一定要回去,以此来安慰自己。
人们在春节时,由于家人的团聚与物质的丰富,对于生活的掌控感与幸福感是最强的。而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来看,当人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得到满足时,自然会向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此时的人们往往身处一个大群体当中,利他感变得很强,更愿意去关心他人,其实我们也能从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找到这一行为的根源。在人类早期社会,当一个群体里的愿意将充足的生存资源分享其他人的个体越多,这个群体便更容易繁衍壮大,更具有繁衍优势。长此以往,这种利他感便根植在我们的潜意识里。
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的表达
之所以会在过年的时候注重“讨口彩”,其实是由于我们将固有认知与语言自带的象征性融合了。在人类社会的交流中,许多祈愿会用象征性表达呈现出来,就像“讨口彩”这个行为,其实就是用具象的事物表达抽象的意义。节日习俗中,保留了许多人类语言中的象征意义,通过将语言与认知、情感等概念挂钩,营造出更和谐的社交氛围,也给参与者带来积极心理暗示。心理暗示作为一种社会影响的形式,采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通过言语或非言语、文字或自然景观等手段使人不自觉地接受某种观点、信念、态度或行为模式的影响,从而使受暗示人在心理或行为上发生相应的变化。
综观春节的传说和习俗活动,都充满了积极的心理暗示。人们通过编造“年”兽的出现和消失,把无法控制的自然灾害想象成可以通过爆竹、旺火或红色等仪式来控制以求得心理上的安慰;吃饺子财源滚滚、大红春联添喜气、粘挂门神求平安、年画装点满院春和欢天喜地大拜年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对春节的重视和传统仪式的遵守更加体现了中国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积极期待和坚信。
满足依恋感和归属感的方式
年俗其实更像是一种通过行为和想象来构建共同体的仪式。就像是身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使用语言、习俗等特征进行社交群体的分类,不同地区过年的习俗也有利于家庭乃至家族共同体的构建。
举个例子,就是粽子与豆腐脑的“甜党”、“咸党”,当一个视频中的评论与弹幕大军纷纷刷起“豆腐脑还是要吃甜的!”、“只有蛋黄肉粽才是王道!”时,屏幕前的人绝对能够感受到群体认同感。当听到陌生人的口中说出与你家乡一样的年俗就会感到一丝亲切。
“个体”指的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单位的意思。在阿德勒心理学中,有一个叫做共同体感觉的概念。他认为我们是家庭中的一个个体,公司当中的一个个体,人群中的一个个体……乃至于天地万物中的一个个体。作为个体,生活在群体中的我们为这个群体付出、对其他个体关心,也会希望获得群体中其他个体的肯定。
在共同体感觉的概念里,我们要主动为集体付出,主动社交,思考“我能够给这个群体/这个人带来什么”,融入这个群体,从而完成我们的共同体感觉。当拥有寻求认可的欲求时,其实是想拥有归属感,也就是能够属于某个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有自己的位置,并且能体会到“可以在这里”。
最能够让人体会到“可以在这里”的感觉的地方莫过于母亲的身边,这也是我们觉得哪有妈哪是家的原因。按这个理论来说,人们在一同参与多姿多彩的春节年俗时,能够感受到群体的存在和融入群体时的被认可。与其说春节的年俗是一种娱乐方式,它更像是构造我们身份认同的重要仪式,让我们体会到“可以在这里”。
只有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是共同体的一部分,并且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中去才能够得到归属感,一味地想着“他们能够带给我什么”的人,会一直承受孤独与痛苦。那些得以广泛流传得以保留的年俗背后的原理是不变的,都会让我们感到被集体接纳,拥有安全感。
因此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同时还是我们表达和释放情感的时候,是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精神支撑,延续至今的春节传统文化使得集体无意识内化为中国人的本能,促使我们春节回家团聚已深深融入我们中国人血脉,集体主义情结驱使我们过节要回到家人身边,因为与家人在一起时体验到的充实感、内心认同感和愉悦感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
春节假期内常见的焦虑和恐惧
内在的匮乏感投射在外部的稀缺物上
“手头钱不多“和“感觉缺钱花”是两种体验。同样是准备花一万元过年,中年人可能接受足够好的衣服、给亲友差不多的礼物、吃着还算丰盛的酒席,大差不差的,就觉得过得还不赖,内心的匮乏感没有被过度激活。但是年轻人爱美、爱讲究、不善于拒绝他人的过分期待,这时候一万就肯定不够。可悲的事,即便准备五万,也还是“不够“。因为他会用再高一档的衣服、礼品、酒席来审视自己,继续体验着,“总觉得缺点儿啥“的感觉。
其次是假期的时间不够,见高中朋友了,见不见初中朋友?见父亲这边的亲戚了,见不见母亲那边的亲戚;外加,自己本来还想休息休息,多睡睡懒觉。个别爱工作的人,还希望借机总结去年,做个详尽的来年计划。所以,时间也是总不够用。和花钱一样,不善处理时间安排的人,即使把假期拉长三倍,他们也依然觉得还不够。所以内心无法安抚和接纳匮乏感。
“我不够好“的自卑心态
世俗社会对初高中生的评价,集中在学习上。所以,成年以前,只要学习足够好,还有可能遮蔽一些其他负面体验。一旦进入成人,无论是否大学毕业,各种维度的标尺就会展现出来。从形象到社交技巧,从实习单位到工作业绩。在攀比成风的家庭和社会氛围里,会被无限放大。
外部评价的羞辱感
可能来自亲友们“善意“的催促。仿佛一圈人,都成了你的领导,可以对你肆意评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言之隐。当自己羞于去展露、表达自我时,人们会抢着提问,让对方暴露对方的生活。话语权自然就掌握在自己手里了,而自己也足够安全,就当个审问者、评价者就行了。年轻人之所压力大,是因为社交活动中。话语权似乎天然的掌握在年长者手里。所以,亲友的催促时常变成了隐形(少部分是直接)的羞辱,让自己在意识层面去接受“我还不够好”“我永远不够好”的判决。
写在文章的最后,来做个小小的测试,过年你最容易产生什么心理困扰?
题目:过年回家,选择一个颜色的包带回家
A、白色;B、灰色;C、红色;D、黑色
测试结果(以下答案仅供娱乐):
A、恐惧症
你的内心世界,对于过年这种节日有着一种特定的恐惧反映,其主要表现为面对许久未见的亲戚会表现出局促不安,紧张羞涩,或者单纯的对于过年这个节日产生排斥,回避等心理。还有一种成就型恐惧,表现为对于一年以来所做工作的不满意,对于未来没有信心等恐惧。
B、焦虑症
你对于过年的一些礼节和众多的应酬等赶到一种压力,你内心不能够适应这种约束,因此产生焦虑反映。主要表现为坐立不安,心急火燎,觉得有事要做却无从下手的感觉,偶尔会感到头晕、胸闷、心悸等症状,严重的人平常身体很健康,免疫力也不错,往往过年容易生病,这都是焦虑症所导致的。
C、躁狂症
对于过年你有一种异常的兴奋,你会非常渴望过年,情绪高涨,思维敏捷,精神振奋为躁狂症的主要特征。其中还会伴随着幻想过年的每个场景,跟人说话言语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但是注意力容易分散,睡眠很少,精力却很旺盛。
D、抑郁症
对于过年或者其他对于常人来说都会感到兴奋的事情,你都无法提起兴趣,这是抑郁质最主要的表现。一般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精神抑制。过年虽然非常的热闹,但是你却对周围的一切都不敢兴趣,消极悲观,对于各种聚会持回避排斥的态度。
无论过年对您来说,是开心的还是开心的
老狗在这里恭祝新老朋友们
年正朝气蓬勃的向您走来
愿您新年吉祥,好运如潮,意气风发
万事顺心,财源滚滚,福寿百年
吉祥平安,人旺运旺,阖家欢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我们明年再见......
部分资料来源
xlzx.jnxy.edu.cn/info//.htm
baijiahao.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