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装同意他人的观点;
经常道歉;
很难拒绝他人的要求;
尽力避免所有冲突
......
如果你有这些表现,很可能就有“讨好型人格”的嫌疑。最近,心理学领域最热的一个词汇,可能就要数“讨好型人格”了。随着前一段时间青年作家蒋方舟在综艺节目《奇葩大会》上再次提及这个词,不少网友惊呼自己被戳中。
所谓“讨好型人格”,其实质往往是自我价值感不足,而心理学家们常常将其归因于原生家庭。我们不禁好奇,一方面,当今的年轻人们是被指着自我为中心的“小皇帝”成长起来的一代;而另一方面,这样一代充满个人主义精神的年轻人,怎么就集体陷入了“讨好型人格”的困扰了呢?
今天,我们就跟大家聊聊这个热门的心理学说法。同时,书评君也想说,任何概念跟名词,都只是一种指称。在忙着对号入座之前,不如先好好了解下“讨好型人格”的前世今生吧。
撰文
张婷
你属于“讨好型人格”吗?
“讨好型人格”,似乎是近两年才流行起来的说法。而前段时间随着蒋方舟在《奇葩大会》上的演讲,这个词迅速实现了二次推广,让更多人了解了这种人格特质的存在。更早之前,“讨好型人格”被不同的心理学家表述为不同的心理学术语。
英美心理学家在不同的著作中,分别将其称为“取悦症”、“圣母型人格”、“拖累症”。在国内心理学界,曾最广泛地提出此概念并进行研究的,可能还是武志红,他所说的“中国式好人”与“讨好型人格”有诸多相通之处——长久以来积累的儒家文化,在帮助中国人修身齐家的同时,也在压抑着国人的活力,使人难以察觉自身需求,一味满足和讨好他人。
不同的心理学家对“讨好型人格”的特征有不同的表述。如果你并不确定自己是否属于“讨好型人格”,可以通过下面这个更为综合的测试来对照自己:
1.假装同意他人的观点。
2.感觉为他人的情绪状态负有责任。
3.经常道歉。
4.经常对自己的日程安排有很重的负担感。
5.很难拒绝别人的要求。
6.在别人对你感到生气时,你感到难以忍受,并往往会选择让步。
7.会因担心让别人不舒服而选择随大流,甚至会为了取悦别人而故意丑化自己。
8.定期需要获得他人或周围环境的赞美,以此才能确认自我价值。
9.一般情况下,你尽力避免所有冲突。
10.难以承认自己的感情受到了伤害,习惯性隐藏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
你可以根据这个小测试,大致判定自己是否属于“讨好型人格”,以及“讨好型人格”的程度。对照这些测试维度,我们可以发现,“讨好型人格”的核心特质,即是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