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说一说依恋关系中的回避型依恋人格
首先在了解回避型依恋人格之前我们先来说(suo)一说(suo),什么是依恋人格
依恋人格是一个人在回应关系和纽带时表现出的行为模式。依恋风格是心理学依恋理论的一部分,约翰·鲍尔比和玛丽·安斯沃思提出四种依恋模式
四种依恋人格分别是:
1.安全的
安全依恋在孩子身上发展,父母或照顾者对他们的需求敏感并能做出反应。安全依恋的孩子相信父母或照顾者会满足他们的需求,并在他们感到痛苦时给予他们安慰。
2.回避型或不安全回避型
回避型依恋在没有经历父母或看护人对其需求或痛苦的敏感反应的儿童中发展。有回避型依恋的孩子可能会变得非常独立,无论是身体上还是情感上。
3.焦虑或不安全-焦虑
焦虑型依恋的孩子对父母或照顾者的需求没有一致的反应。有焦虑依恋的孩子可能会粘在他们的照顾者身边,而对自己或与他人的互动缺乏安全感。
4.杂乱无章或恐惧
当孩子想要父母或照顾者的爱和照顾,但又害怕他们时,就会出现混乱的依恋。如果父母或看护人对寻求安慰的孩子无视、大喊大叫或以某种方式惩罚他们,就会形成无序的依恋
儿童时期发展回避型依恋风格会导致成年后难以建立亲密关系。
那么什么是回避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人格的定义:回避型依恋是一种在幼儿时期发展起来的依恋风格。它往往发生在对自己的需求或痛苦没有敏感反应的儿童身上。具有回避型依恋风格的孩子可能会变得非常独立,无论是身体上还是情感上
那回避型依恋人格是怎么产生的呢?
这里cici酱先给大家讲一个实验
年代,玛丽·安斯沃思做了一个名为“奇怪情境程序”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父母或看护人离开房间,他们的孩子与附近受过训练的观察员一起玩耍。研究人员观察并记录了孩子对离开房间的父母或看护人的反应。
具有安全依恋风格的孩子会在父母或看护人离开房间但走到他们身边时会哭,他们回来后很快就会得到安抚。
当父母或看护人离开房间时,具有回避型依恋风格的孩子会很平静。一旦他们回来,孩子就会避免或拒绝与他们接触。
然而,尽管有这些可观察到的反应,其他心理测试表明,回避型依恋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因为父母或看护人的缺席而感到痛苦。
所以回避型依恋人格的产生原因是:
婴儿和儿童通常需要与他们的父母或照顾者建立密切的联系。反复拒绝建立这种安全依恋的尝试可能会导致孩子学会在痛苦或不安时抑制对舒适的渴望。
当婴儿或幼儿的父母或照顾者始终在情感上无法提供或对他们的需求没有反应时,就会产生回避型依恋。具有回避型依恋风格的婴儿也可能一再面临哭泣或表达外在情绪的劝阻。
回避型依恋儿童的父母或照顾者可能:
缺乏如何抚养孩子的知识
缺乏同理心
对养育责任感到不知所措
没有形成承诺感
自己有回避型依恋风格
有回避型依恋的孩子也可能与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脱节。这些孩子可能会学会自我安慰,并感觉好像只能依靠自己。因此,他们几乎没有动力或信任来寻求他人的帮助或支持。
那么具有回避型依恋人格的症状有哪些?我们该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具有回避型依恋人格呢?
具有回避型依恋风格的孩子可能不会表现出对亲近、亲情或爱的渴望。然而,在内心深处,当孩子处于压力情境中时,他们会感受到与安全依恋的孩子相同的压力和焦虑反应。
这些孩子可能也想靠近他们的主要照顾者,但不想与他们互动。他们也可能拒绝与照顾者进行身体接触。
依恋风格及其相关行为可以持续到成年。作为成年人,具有回避型依恋风格的人可能会经历以下情况:
避免关系中的情感亲密
当他们只是想在情感上更接近时,感觉好像他们的伴侣很粘人
退缩和独自应对困难的情况
压抑情绪
避免抱怨,宁愿生闷气或暗示哪里出了问题
抑制负面记忆
退出或退出不愉快的谈话或视线
害怕被拒绝
有强烈的独立感
有高自尊的感觉,同时对他人有负面看法
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