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滨湖再次用“科创”二字刷爆各大平台和朋友圈。以“建设太湖湾科创带引领区,打造长三角科创新高地”为主题的滨湖创新大会,拉开帷幕。
“滨湖作为创新资源集聚区和创新发展先行区,有条件、有责任、有信心在科创带建设中挑最重的担子、当最强的先锋!”大会上,滨湖区委书记马良发出抢占太湖湾科创带建设“C”位的真情宣言,目标直指建设太湖湾科创带引领区。
年的春天,围绕太湖湾科创带上最亮丽的“一环”,滨湖写下许多故事。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翻开创新大会的嘉宾名单,
院士专家、头部企业负责人的名字争相映入眼帘。
不得不说,这样的安排极富巧思,不但体现了大会的“含金量”,也暗暗秀出了滨湖的科创“肌肉”。
放眼太湖湾,滨湖可以说是为数不多的将科教、山水、产业三大资源汇集一区之地。
境内拥有无锡近90%的科教资源,江南大学、江南计算机研究所等高校科研院所自不必说。“十三五”期间,国家超算中心、国家智能交通综合测试基地、无锡先进技术研究院、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等一系列重大创新平台相继落地。
还有90%的太湖湖岸线,好山好水好风光成为吸引药明康德、卓胜微等高科技企业入驻的最大品牌。
产业方面,集成电路设计、生命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海空核心部件、智能装备、数字文化等六大新兴产业成为区域产业发展“新高地”。
手握“好牌”是成为“引领者”的优势;善于“打好牌”,则是“引领者”的底气。
“让优势更优,强势更强,同时有新的元素、新的业态、新的模式和新的科技来落地、发展。”诚如滨湖区长孙海东所言,要体现引领区的引领作用,首要的就是把滨湖科研资源集聚、人才集聚的优势发挥出来,通过科学规划、*策供给,吸引更多龙头项目、科技型企业和引领性人才落地。
事实上,致力于依靠创新驱动,催生发展新动能的滨湖,已经悄然发生着崭新变化。
如果说,过去人们对滨湖的印象多在其秀美山河、潋滟风光,而今,科创领跑者才是更贴合她的气质。
不信?一系列数据更可以佐证——
年,全区全社会研发投入达28.7亿元,占GDP比重为3.52%,高新产业产值.65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70.74%,居全市第一。规模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
同在现场的我们也直观地感受到,滨湖的科创“号召力”越来越强。
这背后正体现滨湖发展方式之变、发展理念之变——向科技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做太湖湾科创带主战场中的“主战场”。
年注定是科创角逐年。
紧盯科创资源,
各板块频频出招,
项目招引大赛轮番上演……
在四处涌动的热潮中,滨湖绘就的一幅“春耕图”赚足了眼球——《滨湖区打造长三角科创新高地建设太湖湾科创带引领区的实施意见》重磅推出。
这张“总蓝图”将太湖湾科创带引领区定位为太湖湾科创带的“原创先进技术策源区、高新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区、国家重点产业重要功能区、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区”,将重点构建“一廊、四片区、多节点”的发展空间布局。
徐徐展开“春耕图”,背后是滨湖坚持以创新驱动赢得未来的不懈努力。
为什么这么说?一起来细细分析。
“太湖湾科创带引领区”建设任务综合全面,看似千丝万缕,实则主线鲜明,可感可知,可考可量。
首先,这是滨湖一直以来打好“科创牌”,服务大局、借力发力之举。“建设引领区,我们要有大抓创新的使命担当。”马良的话掷地有声。
板块的发展唯有主动服务全市发展核心战略,在头号工程中找方向,在区域中找角色,方能谋得进阶发展。
新春第一个工作日,滨湖举办太湖湾科创引领区首批产业项目云签约仪式,17个“牛”项目落地;2月26日,年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开工,滨湖19个项目总投资达到了亿元。
马不停蹄,以推动项目签约、加快项目开工、科研人才招募等“牛劲十足”的姿态示人,展现了滨湖争当“引领者”的担当作为。
其次,从规划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来看,打造“引领区”绝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充分思考了如何立足科创带,放大滨湖的独特优势。把科创资源集聚优势、自然生态禀赋优势、城市功能配套优势、特色人文底蕴优势和地缘区位优势转化为区域产业发展优势的有为之举。
就拿“一廊、四片区、多节点”的空间布局来看,“一廊”即环梅梁湖科创产业发展走廊,可以发挥太湖山水资源优势,串联各产业板块、园区,凸显科技引领功能,促进产业加快集聚。
“四片区”包括深度布局的蠡湖科创湾、聚焦原始创新的雪浪科学城、有望诞生一批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领*企业的马山健康岛,还有集聚进化版乡镇企业的胡埭智造镇,都是当前和未来滨湖发展的增长点。
再看“多节点”布局,重点建设国家生命科学园、国家智能制造园、国家智能交通测试基地等一批关键创新节点,可以抢占“头部”创新领域,形成强大创新“矩阵”,锁定未来战局优势。
还有一个体现“用心”的地方在于导向分明,有所侧重。
根据《规划意见》,滨湖将创新实施产业空间3·3·3战略,即围绕“到年,实现产业用地存量更新3平方公里,打造产业新空间3平方公里;到5年,实现产业用地保障约3万亩”目标,全域统筹产业发展空间,优化配置产业用地资源,优先、高效、充足保障太湖湾科创带产业发展空间需求。
目的就是要确保好项目、好团队在湖湾能随时落户。
“在最美的湖湾吸引最有价值的项目和人才落地。”滨湖面临环境容量和土地资源的强制约,实践已经证明只有抓住重点、抓住关键,才能让生态和发展相得益彰。
这是一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
不想泯然众人,就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发力科创,
滨湖始终攀高追新。
本次创新大会上,滨湖以极具突破性和吸引力的*策加速人才和项目集聚。
会上,滨湖诚意满满,向各路优质人才和项目发出邀约:
——在滨湖,你能获得全面赋能的创新激励
围绕企业成长的全生命周期,这里给予梯次培育的全流程支持。对企业科技创新、科研院所和专业平台、瞪羚企业、先进制造业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和争优创牌、企业上市、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生命健康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九大方向进行扶持奖励,以加强对经济和产业的强大撬动,为高质量发展激活新引擎、增添新动能。
“十四五”期间,区、镇两级用于支持科技创新的*策资金总规模达到了50亿元,对重特大投资项目、重大投资项目、重点企业、总部经济项目等均将给予超大力度*策支持。
对重特大科创项目的奖励标准,由现行“按照实际投资额的1%”提升至“最高可按实际投资额的11%给予奖励”。对先进设备投资占比较大的项目倾斜,奖励总额上不封顶。
对重点打造的六大优势产业集群,新引进项目最高可享受万元启动扶持以及万元投资支持。
在支持科研院所发展上,专门设立“滨湖区院地合作成果转化基金”,支持院所与本地企业技术嫁接,本区企业引进院所先进技术成果,或者院所对本区企业进行技术服务,都可享受最高50万元的奖励。
——在滨湖,你能享受诚意满满的创新礼遇
不拘一格用贤才,大会上,升级出台的人才引育“滨湖之光”意见3.0版,持续加大对高、精、尖、缺人才引育支持力度。
如果你有顶尖人才团队,可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给与最高1亿元综合性支持;如果是创业、创新领*人才团队可分别给予最高万元、万元的支持;如果你是数字文化等特色产业领域的“偏才”、“专才”,可突破学历、职称等固定要求进行引进。
如果你是大学生,在享受市级租、购房补贴和一次性生活补贴的基础上,满足一定条件可同时享受区级大学生购房补贴和一次性生活补贴,大学生在滨湖创业的也可享受创业支持*策。
如果你是已经来了的人才和项目,也不会受冷落。对创业、创新领*人才(个人),支持标准由原有的最高万元、30万元分别提高至最高万元、50万元。
创新引领发展、合作成就未来!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太湖湾科创带启动建设第一年,滨湖区成立20周年的特殊年份,滨湖正以“起步即冲刺”的奋进姿态,抢占环湖科创资源制高点,全力提升创新驱动加速度。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这个春天,滨湖很有故事。
来源无锡日报*务融媒记者
邵旭根刘杨
编辑
周岚婷
编审
禾马
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