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测试简介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广东省百校联考届高三11月考语文
TUhjnbcbe - 2021/7/23 14:17:00
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61225/5154118.html

广东省届高三百校联考11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讲好中国故事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中国故事的来源与路径多种多样,从民间故事中寻找资源是一种有效方式。许多古老的神话传说、民间童话等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脉气象,是能够彰显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中国故事。但对这样的中国故事,过去大多停留在收集和整理的层面上,缺少有效的改编、重述、传播与推广,使之大众化,回到今天的读者中间。如果对民间文学中的“好故事”加以改编,变成适合儿童阅读和家庭教育的故事,让中国故事滋养童心、影响童年、引领成长,就更有价值了。

民间童话、神话传说是人类的童年叙事,也是文学艺术的原始叙事。美国叙事学家伯格就说过,作为原始叙事的童话的各种因素在经过派生和发挥之后,可以引发出大多数其他通俗文化样式。他曾以一篇欧洲的民间王子和公主的童话故事为例,来分析其中的叙事元素,认为其中就包括了不同的通俗文学样式的萌芽:怪动物(恐怖小说的元素)、出发去寻找被绑架的公主(侦探小说的叙事元素)、类似于火箭飞船的魔毯(科幻元素)、与怪物搏斗(动作冒险小说的元素)、与公主结婚(浪漫故事元素)。伯格的这种童话叙事学分析说明,民间童话作为人类童年叙事对后来的叙事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今天,科幻小说、探险故事和侦探小说等很多通俗文学样式,都是有民间故事这个根的。

除此之外,要充分认识民间故事改编的价值和意义。欧洲儿童文学的现代化发展进程,经历了一个民间故事的改编期。它们直接影响了家庭和孩子的成长,也奠定了欧洲人的童年阅读,为后来的儿童文学创作、儿童读物出版及语文教育奠定了广泛的读者基础,甚至直接推动了欧洲现代学校教育与文学经典的接受和传播。

不过,民间故事的改编并不容易。改编和重述,不是抄写与重复,而是再创造,用新的语言和思维,用现代观念来再现民间故事的魅力,也使民族传统文化得到重新传播与发扬。同时,改编要考虑最大的读者群。过去,也有一些对我国传统的民间故事、民间童话的改编和重述,但都是按照成年人的理解与接受来改编的,而很少按照《格林童话》的方式来改编。格林兄弟在改编和重述中将之定位为“儿童与家庭故事”,这是《格林童话》得以广泛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说,民间故事要真正改编成广受欢迎的“中国好故事”,要尽量符合儿童的接受需求,使之儿童文学化,这样才能进入家庭教育和语文教育的通途。

民间故事的改编和重述,需要抓住精神要素,把传统文化中值得传承的元素保留下来。说白了,改编中国民间故事,就是要留存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中华美德等核心元素。同时需要善于运用恰当的形式,比如,俄国诗人普希金改编《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将民间童话改编成了童话诗,使之成为经典并广为流传。值得肯定的是,目前有一些出版社推出了中国神话和民间故事的绘本,受到了少儿读者的喜爱。这一点,与过去的连环画受到儿童读者喜爱是同样道理。

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新时代背景下,民间故事的价值亟待重估。民间故事可以和创意写作、儿童教育学科有机融合,把民间故事的整理和研究,与创造性改编、重述及儿童教育的需求结合起来,用纯正的中国故事,滋养中国孩子的美好童年。

(摘编自谭旭东《以新语言和新思维唤醒民间故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对许多民间故事大都还只停留在收集和整理的层面上,缺乏有效的改编和重述。

B.美国叙事学家伯格认为现代大多数其他通俗文学样式起源于欧洲的民间童话故事。

C.欧洲现代学校教育与文学经典的接受和传播与欧洲经历过民间故事改编期密不可分。

D.目前一些出版社在形式上做出了改变,推出了中国神话和民间故事的绘本,值得肯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借用美国叙事学家伯格的分析充分阐述了必须认识到民间故事价值的观点。

B.文章通过对欧洲儿童文学的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分析引出对民间故事如何改编的论述。

C.文章第五段从内容与形式两个角度具体分析了对民间故事进行改编和重述的方法。

D.文章对比分析了我国民间故事改编和重述的过去与现状,引导人们认识其价值和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过去缺乏大众化的民间故事是因为对民间故事的改编、重述没有考虑到读者群。

B.再好的民间故事如果不能变成适合儿童阅读和家庭教育的故事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C.要做好民间故事的改编和重述,就必须抓住其中所蕴含的值得人们传承的精神要素。

D.民间故事如果能够用新的语言和思维来改编,就可以进入到家庭教育和语文教育中。

1.B2.D3.C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B项,“美国叙事学家伯格认为现代大多数其他通俗文学样式起源于欧洲的民间童话故事”错误,选项曲解文意,从文章第二段来看,伯格只是以一篇欧洲的民间王子和公主的童话故事为例分析了其中所包含大多数其他通俗文学样式的元素,而不是“认为现代大多数其他通俗文学样式起源于欧洲的民间童话故事”。故选B项。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D项,“文章对比分析了我国民间故事改编和重述的过去与现状……”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只是说我国过去民间故事改编和重述存在的问题,然后指出该如何去做,并没有对我国民间故事改编和重述的过去与现状进行对比分析。故选D项。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我国过去缺乏大众化的民间故事是因为对民间故事的改编、重述没有考虑到读者群”错误,选项以偏概全,文中还有其他元素影响大众化,如新的语言和思维、现代观念等。B项,“再好的民间故事如果不能变成适合儿童阅读和家庭教育的故事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错误,文中说的是“如果对民间文学中的‘好故事’加以改编,变成适合儿童阅读和家庭教育的故事,让中国故事滋养童心、影响童年、引领成长,就更有价值了”,文中说的是“加以改编,变成适合……”会“更有价值”,并非不这样做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D项,“民间故事如果能够用新的语言和思维来改编,就可以进入到家庭教育和语文教育中”错误,“如果……就”的说法太绝对,文中说的是“要尽量符合儿童需求,使之儿童文学化,这样才能进入家庭教育和语文教育的通途”。故选C项。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
  穿过森林误入你心
  没计划扎营搁下了是非
  一去不回
  如今我是造梦的人呐
  怅然若失流连忘返啊
  等潮汐来临我就能记起
  你的样子
  我没看过
  平坦山丘
  怎么触摸

-------郭顶《凄美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广东省百校联考届高三11月考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