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测试简介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多元智力测试,家长的疑惑奥数该不该学这是
TUhjnbcbe - 2021/8/8 21:26:00

每位父母,估计都为孩子上不上奥数纠结过,到底该不该让孩子学奥数?一位数学老师的回答很简单:不该学!不该学的原因也很简单:

3月4日,全国*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发表观点:

#不建议普通孩子学奥数#

袁院士指出:

奥数只是极少数的孩子去学的,对数学有天赋,对数学非常热爱的孩子,才应该去学奥数;

普通孩子没必要学那些怪怪的、奇特的技巧,容易把学习兴趣搞没。

这个帖子创造了高达9.2亿的阅读量,当日就冲上了热搜第一,家长更是在留言区吵翻了……

有网友表示同意:

徐志摩这个建议真没毛病。

陈泽奇奇学奥数就是让大部分孩子反复证明自己是个“傻子”。

有网友提出质疑:

喜欢喝雪碧的啊肆可是你说这个普通孩子又该如何定义,没有多少人愿意说自己的孩子普通。

大叔华要unwind不学怎么知道是不是普通孩子呢?

有网友一针见血:

凯溜溜院士,不学奥数上不了初中啊,我侄子六年级上学期考试看的都是初一的题。

我困惑了家长也不愿让孩子学,问题是一些学校招人的时候很看重这个,不从源头解决问题,这个建议没人采信啊。

写这篇时,一位朋友更酸酸地跟我说:

“好不容易有资格让孩子学钢琴了,这下又没资格学奥数了!”

看来学奥数这件事,牵扯了太多父母的神经。

学不学奥数,什么才是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升学!

其实早在年,教育部网站就正式公布了“禁奥令”,严禁奥数与中小学录取挂钩。

可是“奥数”不见了,各类名号的“数学思维”应运而生,还是原来的奥数题,追捧之风依旧火热。

比如在宇宙的中心——海淀*庄,

某机构的奥数线下课,能上什么班取决于娃的数学水平,能不能抢上好老师,还得拼家长的手速……

前两年网络热传的这张图片,展示了海淀某奥数课外班的教室里的“盛况”,

孩子们前面在听,家长们在后面记,笔记、录音、录像全套都安排上……唯恐落掉一个知识点,回家不知道怎么给孩子补,跟拼高考的氛围一样热烈。

这么拼,孩子累,家长也累,这谁也知道,

所以当初“禁奥令”发布的时候,我的一位朋友非常高兴、坚决支持!

当时他家儿子三年级,已经上了4年奥数课,当即决定,给孩子停课。

孩子的负担是减轻了,但今天他再跟我说起这件事时,满脸后悔:

后来才发现,“禁奥”这件事,只有他信了,别人家的孩子还在继续学。

因为没有坚持学,导致儿子升初中点招时,与一所重点中学失之交臂,

好不容易进了一所还不错的学校,分班考试很多都是奥数类型题,孩子只被分到了普通班,现在正吃力地往前爬。

朋友说:

“当初如果没有放弃,孩子小升初不会这么被动,现在上中学也不会这么吃力。”

奥数不适合“普通孩子”?

先给“普娃”下个定义

对于奥数,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孙云晓说过一句狠话:

“奥数是一个让大部分孩子一次次证明自己是傻瓜的课程。”

比如这道题:

一场电影两个小时,小明在开始时看了看钟,结束时也看了看钟,发现时针与分针恰好互换了位置,请问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估计很多大人看了也头皮发麻。

之前也有数据证实:同年龄段大概也就只有5%的资优生,是真正适合走上竞赛这条路的。

可问题是,哪个家长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是“普通孩子”,就算自己的孩子是普通孩子,如果别人学,自己不学,那岂不更普通?

更有家长有固执的信念:普通怎么了?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更何况是奥数?!

其实拉着孩子去“斗”是假,怕自己的孩子掉队才是真。

奥数不是问题,“全民奥数”才是问题。

在电影院里,第一排观众站起来,后面每一排的人就都得被迫站起来,就个“剧场效应”加剧了孩子们之间的竞争,

谁都希望进好学校,但优质教育资源是稀缺的,

所以,只要还存在筛选机制,像“三好学生”、英语考级证书(KET、PET、FCE)、春蕾杯这样的能包装孩子简历的证书杯赛就还会存在。

可问题是,我们要不要让孩子成为其中之一?

对于5%的孩子,奥数的确是一个“弯道超车”的工具,但对于95%的孩子来说,我们要不要陪跑?

这里的普通孩子,绝对不是大家想象中的工薪阶层的孩子,

而是一个孩子对数学是否有热情、有天赋、有能力、有余力?

非常同意一个说法:

保证课内数学知识完全掌握,成绩接近满分,是学奥数的前提。

比起做出超出自己能力的难题,打好数学基础,认真把校内的知识吃透、把基本功练好更为关键。

如果孩子校内知识掌握得非常扎实,并不讨厌多做点奥数题,为成绩拔拔高,这没问题;

如果孩子有学习数学的天分和热情,又在一位优秀老师的点拨下,享受探索数学奇妙世界的乐趣,这也是一件好事。

但不是学了奥数,就会对提高数学水平有帮助,

如果只是为了学奥数而学奥数,让孩子死记硬背一些公式,逼着孩子每天做题,

没有任何帮助,搞不好还会帮倒忙。

就像一个建筑还没打好地基,就急急忙忙建了好几间空中的房子,孩子很容易混乱,不仅影响校内知识学习,到了中学更后患无穷。

最重要的,强迫式、折磨式、碾压式的学习,会消磨掉了孩子探索数学的热情,那样奥数对于孩子来说,就是童年的一场梦魇。

不用学奥数的理由还有:

1.数学学科26个分支:数学史、数理逻辑与数学基础、数论、代数学、代数几何学......根本没有奥数!!!没有的东西,为什么要让孩子受那个罪!

2.全世界,只有中国市场有小学奥数的培训班,是谁在用奥数的噱头忽悠着家长买单,赚家长这份钱,还不够清楚嘛?

3.回归数学本身,从客观发展规律出发,让孩子听得懂,学得会,比这些花架子都重要!

当然,我也明白,纠结那么久的事情,不可能被三言两语打消,所以咱们再从大家顾虑的问题聊一聊,看看奥数,究竟能不能起到帮助孩子小升初择校、帮孩子提升思维、帮孩子提升成绩这些作用。

帮助小升初择校分班?

作为一个毕业时曾教过奥数的老师,先告诉大家,奥数是什么:

奥数本身是竞赛性质的,而咱们孩子接触的奥数,是年人大附中办来选拔超常儿童的!换个词,叫天才儿童!什么样的孩子能被称之为天才儿童?智商在以上。咱们普通人的智商,基本是在90到之间。

再作为一个已经有10年教龄的数学老师,不说看过全国所有孩子的卷子,基本也都看了个七七八八。

在小升初的试卷中,根本就不存在奥数题。某些地区的小升初择校考或分班考可能会略微涉及到1-2道,但这部分在小升初的教辅材料中也会出现。

这样一套入学分班考的卷子中,也仅有1道分数裂项的题目跟奥数沾点边。因此如果想用奥数帮孩子补差,而在奥数上投入大量精力,以致孩子失去对数学的兴趣,简直是丢了西瓜捡芝麻。

在这,真心地奉劝各位家长,与其跟奥数死磕,不如寻一位良师,先把校内知识弄弄清楚。

但为什么会有学奥数能帮助孩子小升初的说法呢?

一方面,前几年,一小部分初中学校,确实是把奥数作为小升初择校选择的标准之一,但这仅限于一小部分学校,并且已经成为了历史。

年的时候,教育部就已经明令禁止小升初择校参考奥数成绩。

另一方面,年以后,大量的培训机构涌出。用来选拔超常儿童的奥数,被机构用来给家长制造焦虑,它把所有的学生都卷进来了。

然而很多培训机构,为了促进家长报名,甚至误导家长,让家长把校内综合的难题,当成了奥数。

这样的题看着很像奥数,难倒了不少孩子,但其实只是在考察平移、旋转、不规则图形转为规则图形计算面积、整体和部分这些知识点,是人教版、北师版六年级上学期的内容,其他教材版本也会在五、六年级的阶段学到。

帮助孩子提升思维?

不得不说,奥数学习,确实能够帮助孩子在思维方面有一定的提升。

但不止奥数,编程、魔方、数独、象棋......都可以帮助孩子提升思维!这些不比奥数题有趣多了?

能帮孩子提升思维的内容很多,问题的关键,不是学什么能帮孩子提升思维,而是教这个的老师怎么教,有没有做到尊重孩子发展的客观规律,能不能真正引导孩子思考。

如果做不到,那我同样奉劝您,趁早给孩子换一位良师,方为良策。

皮亚杰认知发展论中表明,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是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再从抽象思维回到具象思维。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缺少引导,没能经过这样的过程,纯靠死记硬背,不仅对开拓孩子的思维没有任何益处,反而会让孩子失去对数学的兴趣。

这是双师课程的学员发回的一个视频,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回答。第一个回答问题的同学,明显是在培训机构学习了方法、套路,所以能够依靠记忆,答出答案。第二个则是我自己的学员,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多数被迫去上奥数的孩子,都会在培训班经历这样的场景:

“这道题大家都会了吧,告诉我答案。”

“好的,选A,那我就不多讲了,下一题。”

通常这样的情况下,没学会的孩子,也不会举手,谁都不想被当作“傻瓜”。

于是赶紧在卷子上写下“A”。

对于贩卖焦虑的培训班老师来说,让孩子搞清楚原理,太花时间,记住解题套路,才是关键。也许确实能帮孩子取得一时的成绩,却很难获得真正的成就感。

在教初中的几年生涯中,我遇到的很多孩子,都是被那样的老师耽误了。因为长期的混沌状态,失去了求甚解的积极性,以后补起来非常困难。

幸而,上面那个孩子校内的老师是要求孩子们找回思考过程的。

帮孩子提升成绩?

为什么我们会有奥数能够提升成绩的认知呢?是听说谁家的孩子,自小学习奥数,一路凭借好成绩,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了吗?

我身边其实也有这样的例子。曾经有一个小学同学,从小学奥数,成绩一直很棒,最终也确实被保送北大,后来出国,现在在全球最大的金融公司供职。

然而要提醒各位家长的是,在这件事情里,不要本末倒置。

首先这样的孩子本身是极为优秀的,才能在此基础上能够听懂奥数,进而获得好的成效。其次这样的案例是极少数,并不具备参考意义。

当然,就像袁亚湘院士说“普通孩子不应该学奥数”时网友的评论,全民教育的情况下,孩子的竞争日益严峻,又有哪个父母,甘愿承认自己的孩子是普通的呢?

作为父母,则为孩子计深远。在培训机构的煽动下,家长们寄希望于“提前学”,希望孩子能够“笨”鸟先飞。然而结果通常不仅不能如愿,反而破坏了亲子关系,损伤了孩子的学科情感。实在是得不偿失。

在教育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

图片来源于网络

心理学家格塞尔,选择了一对各方条件都很相似的双胞胎。

让哥哥在48周的时候,开始学习爬楼梯。在经过每天15分钟的训练,跌倒、哭闹、爬起的过程后,最终哥哥在54周的时候,能够独立爬楼梯了。

而弟弟,则是在52周,腿部肌肉比较发达的时候,才开始学习。只用2周,即同样是在54周的时候,弟弟便能够独立爬楼梯,并且相比哥哥爬的更快更稳。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之后,格赛尔又对其他年龄段的孩子在不同领域的学习做了实验。在多次实验中,他发现不管识字、穿衣、做算术题,甚至是社交学习,都存在着*金教育时段。

基于实验的结果,格赛尔认为个体的发展取决于成熟,成熟是推动孩子发展的主要动力,当身体不够成熟的时候,就没有真正的发展与变化。

也就是说,尽管很多孩子被迫提前接受培训,但最终殊途同归,甚至由于学习周期的拉长,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

而家长自身的精力,也在这样的过程中消磨殆尽。

陪娃上课的家长们(图片来源于网络)

普娃的机会在哪?

比起该不该让孩子学奥数,我们更应该

1
查看完整版本: 多元智力测试,家长的疑惑奥数该不该学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