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测试简介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精神疾病的污名化与病耻感
TUhjnbcbe - 2022/4/29 1:16:00

快乐的人也会得抑郁|关于抑郁症的10个真相

近日读到丁香园的一篇关于抑郁症的文章。谈的东西基本上也是老生常谈的事情。“心灵的小感冒”这一教科书式的比喻今时今日倒也算是深入人心。

然而在人人自称抑郁症患者的当下,抑郁症的病耻感与污名化却未见有任何缓解。不信你问问身边那些动辄说自己得抑郁症的人,有多少真正去专科门诊看过,有多少做过专业的包括生理指标方面的测试,又有多少在按医嘱服药及接受心理治疗。

当一个疾病被大家熟知,人们看似坦然面对并以某精神疾病患者自居时,并不代表人们对此的污名化与病耻感已经下降甚至消失。这在我看来多多少少有自黑的意思存在。既然是自“黑”,那么多多少少总还是觉得这病是“黑”的。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强迫症、多动症、自闭症,莫不如此。

出于对疾病的恐惧与避讳,“黑”也是一种正常反应。然而以此作为标签,在话语体系中表示对某种精神状态最差情况的戏谑,则是在不自觉地为这一疾病的污名化添砖加瓦。比如:“嘿,你不开心好一阵子了,得抑郁症了吧!”“你怎么老坐不住呀,是不是有多动症?”“怎么都不参加饭局,是有社恐吗。”“整天在家里不出门,自闭了?”。这些添砖加瓦的事儿,我也经常干。

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关键点是会寻求意义,赋予任何精神状态以合逻辑的解释。当这种逻辑自洽的时候,患者是不会主动???求医的,病耻感更是加剧了这种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大规模定时筛查极为必要,这方面国家显然已经在着手推进。当这种逻辑无法自洽时,患者才会有病感,然而病耻感或者对污名化的恐惧,同样会阻碍患者的求医行为。对此,精神疾病的科普,澄清一种疾病是什么、不是什么,依然是最直接有效的解决方案。哪天看个精神科门诊就像去药店抓个药那么寻常时,科普才算是成功了。

心理疾病领域专家,任重道远。感谢丁香园的作者们。

胡志善

1
查看完整版本: 精神疾病的污名化与病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