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测试简介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我的叔叔于勒贫穷是原罪,金钱才是资本
TUhjnbcbe - 2023/3/12 10:26:00
怎么样治好白癜风 http://m.39.net/pf/a_6159813.html

文丨大脚

莫泊桑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他的短篇小说大多以社会底层的可怜人为原形,从《羊脂球》里那个让人鄙视的妓女羊脂球,到《项链》里虚荣地追求上层社会生活的瓦蒂尔德,还有《我的叔叔于勒》里因破产被打回原形的于勒,社会底层有它固有的社会形态,这是无法改变的现状。

归根到底,这一切反映出来的是,贫穷是原罪,金钱才是资本主义社会测试人性,检验人性的试金石。人们因为所处的环境想要做出改变,这种思想并没有错,错的只是身处于资本主义的贫富阶级观念之下,仅凭个人的力量无疑是螳臂挡车,也侧面讽刺了这个社会根深蒂固的社会劣根性。

今天,我将结合《我的叔叔于勒》来分析,金钱作为当代社会衡量价值的标准,它的存在具有怎样现实的意义。

一、贫穷是原罪,具有资本主义社会的劣根性,也蕴含着微妙的希望

《我的叔叔于勒》篇幅很短,只有短短三千余字,作者通过精练简洁的语言,通过“我”的叙述,阐明了贫困的社会阶层对金钱的向往,金钱不单是改变生活的唯一途径,金钱更是连接亲情,爱情的砝码。金钱能改变亲情的关系,金钱也是维系婚姻的枢纽。贫穷是一种罪过,并以人的思想为转移,它具有当时社会人们拜金的劣根性。

但作者在字里行间却蕴含着微妙的希望,这是莫泊桑的文学特点之一,不管对于当时的社会带着哪怕最痛彻的批判,人们总能在社会底层人员身上的发现闪光点,这些闪光点既是小说里主角的,同时也是莫泊桑自己的。

约瑟夫是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叙述者,也是一个经历者。我给了一个乞丐5法郎,即使那个像乞丐一样的老人给我们一家带来了新鲜的牡蛎,很明显那些牡蛎不值这个价钱。我为什么要多给?只是当作小费吗?

《我的叔叔于勒》的开篇就只是短短的几句话,给我们带来疑问的同时,又吸引我们阅读的兴趣。

我的父亲是一个很虚荣的人,母亲更是一个小气且暴躁的人,其实这也不能怪他们。因为在他们的生活中,即使再谨言慎行,兢兢业业,他们依然处于贫困的生活之中。

有人请吃饭是从不赴约,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处理品和卖不出去的东西。姐姐们自己做衣服,买廉价的花边,常常还要讨价还价。

这是他们生活的常态,有人请吃饭不敢赴约,害怕欠了人情要用金钱偿还。买被处理过的商品,因为价格便宜点。衣服更是用廉价花边来做,还是因为没钱。

唯一不同的是每个周末全家人都会到防波堤上散步,而且要穿戴着整整齐齐,抬头挺胸,母亲会挽着父亲的手臂,装成富人们悠闲的样子,那是因为他们在等待我的富翁叔叔于勒从海外归来。不如此,万一见了面,他们落魄的样子岂不是打于勒的脸吗?

于勒是他们唯一的希望,于勒是我的叔叔,父亲的亲弟弟。那一封来自南美的信件让父亲充满希望,信上说叔叔于勒在南美赚到了大钱,回来就可以偿还欠我们家的钱了。

于勒归来就变成了全家人的希望,这个希望来得那么突然。因为前一秒父亲还在大骂叔叔于勒是个败家子,不单败光自己的钱,还要祸害父亲的钱。金钱是衡量亲情的标准,叔叔回来意味着可以改善生活,自然,对于富翁的弟弟更要好生敬仰了。

“唉!如果于勒回来,那该多好啊!”

父亲十年来不断地希望着于勒的归来,因为那意味着希望,一个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对金钱的渴望。

但十年过去了,叔叔于勒还没有回来,父亲仍执着地相信肯定是弟弟在做着大生意,太忙了回不来而已。他们对此坚信不疑,甚至制定着好多自己变成富人后的计划。

十年并没有改变他们,但对两个姐姐改变太多,姐姐也到了出嫁的时候,靠着于勒十年前寄过来的信件,二姐嫁了一个不富有,但还算诚实可靠的人。

二姐结婚后,全家人决定去贫穷的人常去的泽西岛旅游。在船上他们看到了一个穿着破破烂烂的老水手正在收拾牡蛎,也有人在体面地吃着牡蛎。

对于在船上如富人一样体面地吃牡蛎,父亲肯定也是热衷的。父亲决定要尝试一下,母亲又是因为金钱自己不吃,还不让我吃。父亲本想体面去吃牡蛎,不曾想溅了一身油。

父亲向往着如富人一样的生活,享受富人的生活方式,但由始至终都有些不伦不类,他用精致的伪装换取心灵的向往。

这个时候,父亲突然慌乱起来,偷偷地问母亲,那个卖牡蛎的老水手像不像自己的弟弟于勒?

母亲惊恐地骂着父亲,就像是突然被人揭开贫穷的面纱,那是希望被击破的气急败坏,但最终他们不得不承认,那个老水手就是于勒。我为此非常激动,因为他是父亲的亲弟弟,我的亲叔叔。

她很快说:“没错就是他。去问船长吧。尽量小心点,别叫这个穷*又回来缠上咱们!”

我跟着父亲特意找船长求证,最终得出了结论。母亲的富翁梦碎了,于是对于勒开始破口大骂,讥讽父亲的家族里就不可能出什么富翁。她还害怕被二姐夫发现这个事实,偷偷地走开了,让我去给叔叔于勒吃牡蛎的钱。

我因为同情,多给了我的叔叔于勒一点小费,而母亲为此对我破口大骂,差点还露了馅。回程的时候,父亲特意改了另一艘船回程,从此,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的叔叔于勒。

短小精干的文字里,父母对于叔叔于勒的态度,因金钱的变化让人不免叹息。父母的表现在现在看来,并不难以接受,错的未必是他们,错的是这个社会,父母的表现只是这个生了病的社会下的唯一反映,贫穷才是原罪。

至少,他们多了十年对生活的期待,这既是希望,也是人们在贫穷的日子里给自己的暗示,在资本主义的社会,如果没有一丝对生活的期待,那与一个街头刨食的野狗有什么区别?

同时,“我”在小说中是相对正面的,我对于勒充满同情,对父母的做法充满无奈,但“我”终究只是一个人,也是在这个资本主义社会中生存着的正常人,个人对于社会的现状是无力改变的。所以“我”的行为就得到了解释。而“我”的身上又蕴含着对改变的希望,这也是莫泊桑想通过小说告诉我们的。

二、金钱是衡量道德的标准,是资本主义社会万能的试金石

“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却万万不能”,这句现代社会对于金钱的观念在莫泊桑所处的社会更显得激进。因为在他那个年代,金钱就是万能的。

这在书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钱可以买来亲情。父亲与于勒是亲兄弟,于勒贫困潦倒时,他就是个花花公子,是个败家子,全家人不愿提起这个混蛋。因为于勒不光花完了自己的钱,还欠了父亲一大笔。于勒去南美淘金变成了富翁,仅仅一封信就让父母改变对他的态度,更何况如果富翁于勒真的回来了,父母会不会把于勒当祖宗一样供起来?我觉得是完全可能的。随后发现于勒破产了,变成比他们还要不堪的穷人,他们又对于勒改变了原本的态度,甚至害怕被于勒这个穷*缠上,回程还换了船。

在这里,我们可以泛指金钱是可以改善生活的任何一种形式,如地位,权力。

显赫的地位是金钱的来源,有地位意味着有金钱,有人能利用地位给予他人帮助,“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就是这个道理,还有“大树底下好乘凉”亦如是。

权力也是金钱的保证,有了权力,金钱才会源源不断,又有多少人在追逐权力中迷失了自我?

2、金钱可以买来婚姻。这个世界没有人会与金钱过不去,婚姻如是,可以选择的话,肯定宁愿娶个有钱人或嫁个有钱人。二姐夫就像这样的人,如果不是他发现于勒的来信,如果不是他想要通过娶个有钱女人来改变现状,二姐能这么顺利地嫁出去吗?

母亲发现自己的富翁梦破碎,火烧眉毛似的紧张,因为害怕被二姐夫发现娶的是一个穷光蛋的女儿,隐瞒事实的真相才促成了这桩用“金钱”买来的婚姻。

现代社会,同样如此,有多少人为了少奋斗娶/嫁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呢?那个“宁愿在宝马车里哭泣的拜金女”,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3、金钱可以买来尊严。金钱是一个人活得有尊严的依赖,父亲还没有得到富翁于勒的帮助,只是对生活充满希望,他就可以在别的同阶级人群中充满了优越感,金钱让他换来了尊严。他会学着有钱人的样子向往富人的生活,但底子里的贫穷不能完全掩盖事实,自欺欺人地用所谓的富人行径掩饰生活的囧迫。

现实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把金钱当作衡量道德的标准,对有钱人向往,对贫穷的人鄙视。对有钱人点头哈腰,对贫穷的人趾高气昂。金钱衡量着他们的道德标准,一切向“钱”看。他们把金钱当作万能的试金石,符合对金钱的要求,错的也是对的,对的更是对的。

三、摆脱金钱的桎梏,方能享受金钱带来的自由,金钱对现代社会具有的现实意义

《我的叔叔于勒》里,于勒是值得同情的,但他又是值得钦佩的。我们同情于他落魄的生活现状,又钦佩他面对贫穷自食其力的勇气

19世纪80年代,正是法国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发展的重要时期。普法战争以后,贫富差距造成的巨大变化让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图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

《我的叔叔于勒》正是在基于这个大环境中完成,于勒像极了那些勇于踏上险途的人,不惜追求暴富的可能,但显然,于勒失败了。

面对贫穷,人们死命一拼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实,但他们没有把握住对金钱的诱惑,反而被金钱的光明一面掩盖了具有风险的一面。

摆脱贫穷,追求金钱的过程中,我们唯有打破金钱的桎梏,方能迎来真正的自由,否则注定只是金钱的奴隶。

我们要对金钱保持敬畏,保持尊重,要学会控制金钱,而不是受金钱控制

金钱如逆水之舟,既能载人,亦可覆人。我们要敬重金钱的魅力,它能改善自身条件,但不能因为金钱改变我们的情感。我们还要畏惧金钱带来的冲击,金钱无非是身外之物,亲情与爱情才是长久受人们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的叔叔于勒贫穷是原罪,金钱才是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