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测试简介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第一批经历素质教育的孩子怎么样了百家
TUhjnbcbe - 2023/3/12 19:11:00

本文章收录于百家号精品栏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题将聚集全平台的优质故事内容。读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故事发生在「全国最好的中学之一」。

学生凭借足够好的成绩拿到了入场券,除了保卫成绩,有没有另一种成长的可能?老师们有足够的学识和心气,除了为学生提供升学服务,有没有另一种教育的可能?

十年前,十一学校推行「素质教育改革」。一群媒体人嗅着「寻变」气息进了学校,意识到这里即将发生的事可能是一篇报道、几张图片很难承载的,于是,一部纪录片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拍摄。

远远看上去,改革充满理想气息,学生拥有一个自由平等的乌托邦,可以自主去选择,去试错,去寻找自己,去建立与世界的联系。但事实上,即便是乌托邦,依然要受到来自整个社会的凝视与拷问,它只能是「既要、又要」的游戏——成绩是护身符,然后用多倍的精力,来保护「额外」的自由。

镜头最终选择了三个有不同性格、不同家境的高中生,十年里,他们进入十一又走出十一,成为三个不同的社会人。差异始终都在,但共同经历的三年,还是留下了同样的印记。通过记录和观察他们,想知道那场教育改革试验,究竟会给人带来什么影响?这些从最好中学里出来的人,会过上怎样的生活?试验未必是可复制的,但是否能提供一些经验,让我们去了解教育的更多面相。

文|王双兴

编辑|楚明

图|受访者提供

「中国的伊顿公学」

3月,纪录片《真实生长》的放映交流会在一家书店里举办,片子里的三个主人公也到了现场。十年后的周子其看到十年前的周子其,觉得那时候的自己就是个「年轻的刺儿头」。

十年前,在三四百个高一新生中,周子其几乎是自己跑到镜头里的。

*训开始前,年级书记、历史老师李亮在大会上发言,讲到规则意识和自制力时,举例说:一粒汗珠挂在你脸上,规则不允许你擦去,你能否坚持你的操守呢?散会后,没等李亮出门,周子其就冲了过去:「老师,洛克说,趋乐避苦是人性,您对这点怎么看?如果公共意志和人性相违背,我该遵从谁的看法?是不是意味着*训过程中,我可以擦擦汗坐下来歇会儿?」

问题一个接一个丢过去,李亮一个接一个回答,但最后,谁都没有说服对方。

这只是「刁民」周子其的出场,紧接着,他在那个学期给校长写了两封信,一封依然关于*训,他觉得比起这些「服从性测试」,学生们更需要急救知识;另一封关于早恋,他认为学生手册的那句「男女生交往不当影响不良者记大过」,自由裁量度太大。

两封信很快收到了反馈:十一学校在*训中增加了急救知识教学,同时取消了初中部*训,将高中部*训减少两天。至于早恋,后来,大家觉得这在十一学校,是老师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事。

那时候,校长李希贵的手机号就印在学生手册上。李希贵曾任高密一中校长、高密教委主任,又升任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早在山东任职时就开始了改革的尝试。在十一学校,除了*训和早恋的事,储物柜打不开了,空调坏了,也都可以找他。有些同学觉得,这些事还是逐级反映比较好,直接找校长没必要。但周子其说:「我会觉得校长把手机号留在这儿,不是为了让我给他发拜年短信的。」

这些事发生在年夏天。往前推两年,北京十一学校被确定为国家办学体制和高中特色发展改革试点;小范围试行后,到年,素质教育改革在全年级推行,周子其们是第一届。

改革后的十一学校主张自由、平等的教学,学校和老师的角色是服务者,给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和个别化的帮助,主要强调锻炼学生的自我控制力,培养内驱力,他们有个口号叫「不为高考,赢得高考」。被镜头记录下来的学生们,从入学开始,全部实行走班制,没有固定的教室和同学;选修课有两三百门,全校四千多个学生,每个人的课表都是不一样的;教室没有讲台,上课没有命令和服从,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主学习,对自己负责。

在形形色色的学生中间,拍纪录片的导演们的注意力很难不被周子其吸引走。他成绩好但不安分,有想法又愿意思考,也有点有恃无恐。他打辩论,玩模拟联合国,历史课学明朝内阁时,他和几个同学成立了「学生内阁」,专门争取学生权益。他们曾经「约谈」了食堂经理和后勤领导,后来,饭菜价格调整了,原材料价格也公示了。

那年的新年联欢会,历史老师李亮喝了点酒,红着脸和校长老师们说:「我的这批学生,非常厉害,他能改变十一学校食堂的价格,绝对非常厉害。你服了?我也服了!」

周子其在历史课题答辩中

在《真实生长》放映现场,有观众表达了自己的羡慕。猛地一看,那些故事似乎没有毛刺,像学生们自己说的,「这里是中国的伊顿公学」,充满了理想主义和跟多数人完全不同的青春。有人评论:直到读大学,我才开始建立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而这些孩子,已经在十四五岁的时候,探讨历史、*治、爱情、权利与自由……

在十四五岁探讨各种命题的周子其,如今25岁,和其他观众比起来,这个「局内人」更多地在消化自己身上的变化。十年后,他说,现在的自己「更务实,更世俗,在不断地适应社会中」。

《真实生长》的导演张琳记得,高考那天,很多学生将要前往各个外校考场,临行前一天,年级主任王春易在学生大会上叮嘱:「到其他学校后不要轻易动人家的空调,不要自己想定多少度就定多少度。」老师们都很清楚,放在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之下,十一学校更像他们营造出的「乌托邦」。学生们只能在这个小的「乌托邦」里当家作主、自由探索,出去之后,依然要面对外面的「规矩」。对周子其来说,这几乎成了他之后十年中的一个隐喻。

因为高考失利,没达到父母期待中光华或者元培的分数线,反而如愿学了自己喜欢的历史,但发现北大历史重考据,离他所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一批经历素质教育的孩子怎么样了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