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近‘下饭’的是什么?”今年27岁的孙葳目前单身,在一家企业从事行*工作,常常跟朋友交流“下饭”的话题。这些年轻人口中的“下饭”当然不是美食,而是吃饭时看的视频或听的有声书。这类视频、音频,最近有了名字——“电子榨菜”。
“电子榨菜”,在人们眼中是“佐餐良伴”但又“口味单一”“不够营养”。一些人担心,“电子榨菜”的流行不可能带来真正的文化大餐,反而让年轻人沉迷网络、减少人际交流。但在一些年轻人看来,能成为“电子榨菜”必然有其独到之处,而且一顿饭的时间还能获取一定的信息,何乐而不为?
“电子榨菜”时长是关键
下班回家,孙葳端着晚餐上桌后,便将餐桌上的平板电脑打开,这台电脑几乎一直放在这里,随后搜索几个UP主,点进最近更新的视频,随着视频开始,她也拿起了碗筷。几乎每天重复这样的场景,“这算不算一种仪式感”?
孙葳最近的“电子榨菜”是B站上一名电子产品测试UP主的视频,从独轮车、扫地机器人到无人机,UP主通过亲身体验来介绍这些产品的优劣,“一边吃饭一边看,有合适的产品还会放进购物车,等打折时购买”。工作4年,她一直是“电子榨菜”的拥趸,之前是看影视剧解说,再早一些是旅游视频。孙葳说,吃饭时注意力不会特别集中,可以有一些信息,但又不是特别重要的信息,哪怕错过、遗漏也无所谓,“就是吃饭时需要个背景音”。
既然是背景音,为何不干脆选择音乐?“‘电子榨菜’口味可以根据个人来调整,但情感一定不能太强烈。”在*府部门工作的胡先生一次晚饭时点开一个音乐类视频,“结果里面有一首《鲁冰花》,当时工作压力比较大,又想到家人了,伤感了,这还怎么吃?”
除了内容,时长也是关键。一部电影时间90分钟左右,而独自吃饭不过15至30分钟。胡先生说:“饭都吃完了,下饭的电影还要不要继续看?”
各类短视频同样不适合“下饭”。“短视频跳转太频繁。”孙葳尝试过一次在公司午饭时刷短视频“下饭”,“不到1分钟就要选下一个视频,连续播放的话,大数据推来的都是重复段子,全程手机不能离手。”
也有不少精品影视剧
从事创意设计工作的袁李璋很喜欢一个专门解说各类低评分影视剧的UP主,“选材刁钻,风格突出,这些视频陪伴我欢乐的晚餐时光”。不过他也坦言,受限于时长和目标群体需求,大多数“电子榨菜”内容以二次创作为主,内容方面只能浅尝辄止。“现在许多影视类